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傅佩荣

《论语》中这3句话,使我喜欢上这个满怀温情的孔子

2019-07-29 08:59:00  作者:傅佩荣  来源:“傅佩荣国学馆”公众号

  我最初念《论语》,是为了升学考试,当时认为那是八股教条,苦于没有选择余地。

  可是一读之下,发现自己当初的认识实在是肤浅。

  这么多年来,由于教书的缘故,我得以经常有机会与学生一起读《论语》,分享彼此的感悟。

  越发觉得,经典代表民族的传统,由经典而来的感动真是深刻持久!

  由隔膜到认可

  我最初对孔子的印象有所改观,是念到《论语》阳货篇中的一章,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

  宰我质疑传统“三年之丧”的伦理规范,孔子请他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你是否心安?

  宰我认为自己无所谓不安,孔子只好说:你安你就去做吧!

  但是他最后说了一句话,乍听之下很没有哲学意味:“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孔子最后说的这句话,是在感慨:一个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我第一次读到这十二个字,不免心中一震。

  依常情来说,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中,男性较易忽略小孩成长的事。

  但是,孔子却十分细心,知道小孩需要长期依赖父母照顾,才能顺利成长。

  因为这句话,我对孔子的印象开始改观。

  因为体会到他的思想是建立在观察经验上,而不是凭空玄想,或只是唱高调而已。

  从那一次开始,我逐渐尝试由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孔子的言行。

  由认可而震撼

  后来,再读到《论语乡党》中的两段,谈到孔子对待朋友的情形,我更加受到了震撼。

  关于孔子的交友观,一般谈得较多的是“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三者有益。

  “友便辟(装腔作势),友善柔(刻意讨好),友便佞(巧言善辩)”,这三者有害。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落实于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分辨?每一个朋友都有些缺点也有些优点,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

  因此,即使读了孔子所说的原则,也未必能对自己产生多大效用。

  不如看看孔子对待朋友的具体做法,反而让我们受益颇多。

  先看这一句:“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如果遇到有朋友过世而无人料理后事时,孔子就会说:我来负责丧葬事宜。

  我们常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原来孔子做到了,他对朋友讲究情义,雪中送炭而不以为苦。

  这样的朋友,可以想见是家道中落或子孙不孝,以致死了没人料理后事。

  而一生之中有个像孔子这样的朋友,就不必担心了。

  我第一次读到这十个字,不免沉吟良久,内心受到激发,希望自己能有类似孔子的心胸,为朋友多做些事。

  由震撼而钦佩

  再看第二句:“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孔子这句话有点费解,他想说明什么道理呢?

  朋友之间互赠礼物并不特别,但孔子怎么回应呢?

  如果有个朋友在家祭拜祖先,然后将祭肉分赠一块给孔子,孔子会恭敬地作揖拜谢。

  这表示对朋友先人的尊重,亦即朋友上告祖先“孔子是我的朋友”,所以孔子十分感念,珍惜这样的心意。

  相对于此,如果有个朋友作生意发了财,送给孔子一辆马车,孔子怎么回应呢?

  他说声谢谢,接过来就是了。他不会作揖拜谢。

  一辆马车比起一块祭肉,在价格上高了万倍,但是在孔子看来,只是“朋友有通财之谊”的表现,不值得大惊小怪。

  像孔子这样的价值观,肯定精神价值远远超过物质,试问世间几人能认同?若要真正身体力行,更是不易之至。

  我自认为很难,做不到,但是内心十分感动,善念受到了启发。

  从人性的角度读《论语》,使我认识到孔子对于父母、家庭与朋友的真挚情义,感受到孔子内心充满的温情,因而更加体会到孔子作为“人”的伟大,实在令人敬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