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孟继新

孔林风脉探析

2019-02-15 14:19:00  作者:孟继新  来源:中国孔子网

  孔林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化导师孔子长眠的地方;是儒家的一处圣地。这里到处绿草菌菌,树木森森。遍地生长的楷、槲等树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一株株古柏、古桧、古松郁郁葱葱,青翠而立。有些裸露的树身,铁杆虬枝,藤萝蔓延。掩映在这古木怪树、茫茫林海中的石仪碑碣和点点坟茔,给孔林增添了几多古朴幽深、沉静肃穆。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奔波了一生的孔子,终于停下了脚步,带着对人生的遗憾和未了的心愿,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七十三岁。孔子死后,灵柩被安葬在鲁国都城曲阜北部的泗水之滨。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而子贡则在孔子墓旁修筑草庐,足足守了六年。后世到这里来拜谒、凭吊这位伟大先哲的人越来越多,遂在周围广植树木。而孔子的后世子孙们也纷纷附葬于此,又刻石立碑,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孔氏陵园,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孔林。
  孔林能达到今天的规模,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也是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所处的正统地位所决定的。
  孔子之后,孔子的孙子孔伋及裔孙孔白、孔求、孔箕、孔穿、孔谦也先后葬于此。至战国末期,这里至少已有八座孔氏坟冢。他们按照古代的昭穆秩序,分布在孔子墓的周围。西汉时“孔子冢大一顷”,林地发展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东汉又设孔林守墓官员,按时进行洒扫。并有树数百株,相传为孔子弟子们亲手栽植的树木。至此,孔林的形制才初步完备。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十二月,下诏修孔子庙,复学舍,招生徒的同时,又诏卫护孔林,免除孔子墓侧孔景等五户课役,以供洒扫,并于林内植松柏六百株。孔林的现状,得到改观。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阙里祭祀孔子墓,并诏兖州府官员为孔子墓起园栽柏,修饰坟垄,更新碑铭。隋唐以后,历代皇帝对孔子之道尊崇有加,同时愈益关心起孔子墓园的守护。咸通四年(863年),唐懿宗拨给五十户供林庙洒扫。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六月,太祖郭威平定兖州后,至阙里祀孔子庙,拜其墓,勒令地方官修建林墓,严禁百姓到孔林中砍伐樵采。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返京过阙里,拜谒孔子庙后,又拜其墓,增加守林人二十户。宋、金征战之时,进入曲阜的金军元帅曾下令保护孔子林庙。此时,孔林的形制已完备,墓地规模也相当宏大。
  明代是孔林的大发展时期,面积扩至1800亩,并增加许多新建筑和洒扫林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玄烨到孔林瞻拜孔子墓,问及孔林面积,孔尚任以族众日繁、附葬无隙、坟积累累作答,皇帝问何不开扩,孔尚任见机乞请:林外皆为版籍民田,欲扩不能,尚望皇上特恩。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扩展孔林。林地扩大后,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又新修孔林围墙14.5华里,林墙高3.5米,厚约1.5米,又于其内植侧柏500余株,四界还设林头和林役看管树木。此时的孔林面积以达到了3000亩。
  关于孔林的地理位置和风水之说,古人多有论及。说是,孔林北倚泰岱,南俯黄河,这是孔林的外廊。近则梁甫峙其背,沂水拱其膝,洙泗交流,襟带环绕,龙脉五枝,出自防山,文案一带,钟于曲阜。天下水东流,独泗水西注。因此说,孔子葬于泗上,泗水为之却流。
  另有人说,孔林的外形很象凤鸟。孔尚任《阙里志》卷三云:“形家又说,孔圣凤德,藏于凤穴,故孔林绝似凤形,尾翅目咮,种种天然,而五色凤毛,熠熠炫日,尤称毕肖。”
  因为孔子有凤德,所以孔林的形状象凤鸟。
  凤鸟,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南次三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孔子早年曾听郯子说:“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对此非常钦慕,便“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昭公十七年》)
  《论语·微子》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发生的一件事。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前,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交谈,。他赶快避开,孔子没法和他说上话。
  接舆这个人,很象是一个隐者。在这里他把孔子比作凤凰。
  凤凰是在贤明的国君出现之后才出现,而孔子这个时候活动又有什么用呢?这说明孔子生不逢时。他说孔子作为一个贤人,在这乱世之中为什么要四处奔波呢?他这么说其实是有道理的,如果社会清明,国君重视仁德和人才的话,那应该是国君去找贤臣才对,哪有贤臣去找国君之理?而如果国君昏庸,社会动乱,那贤德的人即使四处奔波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仕途险恶,弄不好落得比干和箕子的下场。天下大局早已无法收拾了,还不如及早归隐。
  除了接舆,老子也曾经将孔子比喻为凤凰。《太平御览》辑古《庄子》佚文中记载,孔子带着弟子拜见老子,老子说孔子“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可见孔子之德已经为当时的贤者所赞许。
  孔子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后,意识到自己已无法施展抱负,而企盼已久的太平盛世也不会出现了,不禁悲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是孔子比喻自己生不逢时,圣王不出,孤掌难鸣,无可奈何的心情的感叹。凤鸟也不飞来了,黄河里也不再出“河图”了,我的大道再也没指望实现了。
  确实,如果一个人花十四年的时间,历经坎坷,试图用自己的才学去兼济天下,仍然不见所用,换成谁都会心灰意冷的。所以,孔子终于放弃了努力,回到了鲁国,寄情于教育弟子和整理典籍。
  “凤鸟至,河出图”,是孔子用来比喻圣人降临,天命有归的现象,属祥瑞说的范畴。令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儒们将祥瑞之说,视为了儒学的一部分,观测和解释这些现象,也成了儒者的重要工作。到了汉代的时候,谶纬之说随着古文经学这个派别成为官学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后世的皇帝也常用祥瑞之说来为自己张目,而以儒者为主体的臣子们,也把发现祥瑞作为自己政绩的表现,向皇帝汇报。
  孔林除了“凤形”说之外,另外还有一种“卧龙”说。
  孔子的故里在曲阜。“曲阜”两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风俗通义·释名》说:“土山曰阜。”其实,“曲阜”之“阜”东起防山,蜿蜒西向孔林,宛如一条卧龙。至今,曲阜当地民间仍有“孟(林)占高,颜(林)占洼,孔家占了龙尾巴”之说,充分说明了孔林所处的地脉之好。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经皇帝玄烨批准,孔林进行过一次大增扩。“东、西、北三面酌量增扩地一百五十五丈七尺,共一十一顷十四亩九分。”(《孔府档案》五一O三)这次扩地,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确实是花费了一些心思,他特意请来了当时著名的风水大师,真定府的封麓老人,前来相地划线。“上元甲子冬,皇上幸阙里,钦赐扩林。余自乙丑春二月,详阅圣林,乃凤凰展翅形,按形扩之,曰十一顷余,内选上地三处:一东北龙凤呈祥;一正北卧龙隐山;一西北回龙顾祖。此系泰山起祖,防山发脉,洙泗夹送,不暇详述。比入局亥龙入首。其星脑圆身高面平,故名曰正体。”(《康熙二十五年开拓林地记碑》)
  历来,孔林被称为“圣脉”,严加呵护,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在禁止采伐之列。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孔林后农民苗继魁、张秀松、刘怀珍等人,将孔林后的护坡耕毁种田,被人发现:“林后护煞,最忌破损,是以耕浚挑挖,例有攸禁。凡林如是,圣林何独不然。族于八月二十日从林后经过,见其田禾与圣林毗连,不分境界。因问侵种林基由来,不意被苗继魁、张秀松、刘怀珍等多家结党,将护煞堤岸尽行耕毁,侵种自肥。现有东西南北志石,伊等视为废物,毫无忌惮。似此任意侵种,损人利己,有妨圣脉,情何以堪。”(《孔府档案》四一九八)孔府接到报案后,立即传案讯究:“据禀,刘怀珍等侵种林基,有碍地脉等情,如果属实,有干例禁,候传案讯究!”(同上)
  光绪二年(1876年),佃户刘甲坊,在“圣脉”上开塘取石,被孔氏族人孔昭寅告发:“曲阜城东防山一座,龙脉一道,为圣祖发祥之地,所以历有封禁,不准开塘。近有佃户刘甲坊仗恃富豪,擅开石塘,斩绝圣脉。”(《孔府档案》四九二一)孔府得报后,马上派三品执事官孔庆镗,前往调查,并迅速将案件移交到县衙,严加究办!
  孔林不但象凤、象龙,而且还是一块风水宝地。
  古时,人们特别注重墓地的选择,如果选择一块好墓地,对子孙后代是很有好处的。《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安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要他外面出访葬地。有三位书生指着一块地说:“葬此地当世为上公。”袁安照此办了,后来他勤奋读书,当了大官,人们都以为是葬地选得好。东汉末年,孙坚的父亲死了,四处访求葬地,埋葬了父亲。后来,孙坚当了长沙太守,他的后代孙权至孙皓四世称帝,风水先生就说这都是葬地决定的命运。
  根据这个理论,孔林应当为天下第一风水,因为自汉代后,孔子后裔,世代封爵,荣禄富贵,承袭不衰。风水宝地,非此莫属。
  据说,孔林这个地方,独特之处,还在于“得水”。一条古老的泗河从孔林的北边绕过;清洌的洙水,由东西流,穿林而过,泉水喷涌,长流不断,滋养着草木繁茂生长,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正所谓,有树木,才有生气,才能藏风得水。《黄帝宅经》说:“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寇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明代蒋平阶的《水龙经》说得更明确,认为相地,以“得水为上”。
  另外,在孔林的修建和设计方面,后人也特别注重阴阳五行及风水方面的问题。如,孔林的神道与甬道轴线于南北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斜。大林门前神道北偏东5度,自大林门至二林门的甬道北偏西5度,孔子墓享殿前的甬道轴线偏西更甚。在大林门明间砌造的东南角阶沿石上刻“巳山亥向”四字,可以证明该建筑当年确经勘舆家罗盘定位。巳亥是西北和东南方位,显然是有意避开子午线。
  据《周易》说卦,八卦之图有二。一为乾坤居南北,离坎居东西,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二为离坎居南北,震兑居东西,所谓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之。宋邵雍认为文王作易,前者应天之时,后者应地之方,故阴阳风水家皆取后者为用。
  离者南方之卦,为火,坎者北方之卦,为水。勘舆家附会以相冲相克之说,认为子午的属相,就是水火,是相互冲突,不能和合的,所以不论阳宅阴宅,其方位必须偏离正南北,以不犯“子午冲”。墓地风水的好坏关系到子孙繁衍与家道的命运,孔林的风水更与国运休戚相关,因此,从封建帝王到衍圣公都是极为重视的。
  然而,即是风水宝地,亦不能永保大吉。时至民国时期,洙水已竭。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紧急呼吁,重浚洙源:“我国文化发源地洙泗并称,而洙水源头久经湮没……河流壅塞,已历有年所矣。成以冲龄,遭时多故,睹源泉之将竭,慨河道之未通,每念及之,惄焉如捣。”(《民国十七年重浚洙源记碑》)又说,“数千年文教之衰,为中外人观瞻所系,非独有益于一乡一邑一人一家而巳也。而我国文化之复兴其庶几乎!”(同上)泉水枯竭,风脉受损,这或许是人们常说的定数使然吧。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