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孙永选

说“胖”

2018-06-26 13:54:00  作者:孙永选  来源:中国孔子网

  有一则字谜,谜面是“四十五天”,谜底是“胖”字。这个字谜是拆分汉字形体结构制作的。“胖”可以拆成“月”和“半”两个字,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半个月十五天,就成了四十五天。“胖”字的含义是人体肉多、脂肪多。四十五天跟“胖”有什么关系?很让人费解。

  其实,“胖”字的左半边并不是“月”字,而是“肉”字的变形。在甲骨文中,“肉”和“月”的字形区别比较大,小篆字形就已经很相似了,经过隶变,写法就进一步混同了。现代字典中的大部分“月”部字意义都与月亮无关。“胖”字的今音是pàng,但是古代的反切注音是“普半切”,本读pàn,意义与肉有关,《说文解字》收在“半”部,释其义为“半体肉也”,本义是宰杀牲畜后将肉从脊梁处平分,至今宰杀的猪肉仍是这样,故“胖”字从“半”从“肉”。《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司士升豕右胖,……上利升羊,载右胖,髀不升。”,《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刘廙》裴松之注引刘向《新序》:“使使者聘孔子于鲁,以胖牛肉迎于河上。……孔子至,使者致命,进胖牛之肉”,用的都是“胖”的本义。

  据此推断,“胖”的初文大约是“半”。《说文解字》:“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是个会意字。“八”本义是分,从八从牛会意,可见“半”的本义就是平分牛肉,后增加意符“肉”才写成了“胖”。梁代的字书《玉篇》释“胖”字为“牲之半体”,字已归入“肉”部。

  《玉篇》是现存最早的楷体字典,收肉部字数百个,部首“肉”只在“腐、胾”等很少的几个字中用原来字形,在其他绝大部分字中都写成了“月”。例如人体类的字“脸、腮、脖、肩、膀、胛、脊、背、腰、胸、脯、臆、腹、肚、腔、肋、臂、肱、膂、腋、胳膊、肘、腿、股、胫、胯、腚、臀、膝、脚、胼胝、膏、肓、肝、脏、肺、腑、肠、胃、胆、脾、膀胱、肛、肌、肤、膜、脉、胞、胎、育”等,字的意义都与“肉”有关,另外还有的字如“脍、膳、腊、脱、胡、肯、膘、肥、腻、脂、肪、膨、胀、胜、臊”等,这些字的字义也都与“肉”有关,而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胡”的本义为牛脖子下垂的肉,“肯”的本义为骨头上附着的肉,“脱”的本义是肉去皮,“腊”(读xī)的本义为“干肉”,“胜”是“腥”的古字,这几个字的本义今已不常用了,其他字的本义基本还都保留着。查《康熙字典》等古代的字典,这些字都要查“肉”部,查《辞源》也要查“肉”部。现在的字典一般都与“月”部字混收了。

  古代真正的月部字并不多,只有“朗、期、朦、胧、朔、朓”等少量的字,字的意义与月亮有关。“朗”的本义是月光明亮,“期”的本义是周期,“朦胧”的本义是月光不明亮,每月初一日叫做“朔”,晦(月底)而月见西方叫做“朓”。

  另外,“服” 和“朝”两个字中的“月”古代是“舟”字,也不是“月”字,是字形讹变形成的,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都不收在“月”部。

  “胖”的本音本义今已不再用。这个字古代还有一个意义是“身体安适”,读pán,成语“心广体胖”中保留此音此义。这个成语源出《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汉代郑玄注释为“胖,犹大也”,与今字词典的释义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提供的另一个意义是“广肉”,即大的肉,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中也已不再用了。

“肥胖”义古代一般用“肥”。口语中说成“胖”,大概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说文解字》有一个“肪”字,释义为“肥也”,古音轻唇重唇无别,这个“肪”当是“胖”的本字。后世又曾经出现了一个“肨”字表示肥胖义。不过,现代汉字里“肪”字只用在“脂肪”一词里,“肨”字则已经废除,“胖”字取代了“肪”和“肨”字,相沿至今。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