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王新春

汉易一系易家的《周易》诠释理路

2019-05-08 10:13:00  作者:王新春  来源:中国孔子网

  摘要:《周易》古经展示了符号与文字一体的文本形式。《易传》从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路出发,诠释这一文本,开显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相贯通的易学天人之学。秉持象数优位立场的汉易一系的易家,承续《易传》的理路以诠《易》,将《易》象数学内涵的诠释与文字背后象数根据的揭示,视为了首务,这在《周易集解》所采诸家对大有卦经传的诠释中,就有典型的表现。他们基于阴阳消息以明象、诠《易》,认为象构成了《易》的基本世界,万象并非静态已然的存在,而是一直处在生生流转、隐显转化的鲜活敞开状态与历程中,而立足阴阳消息,促成有序和谐通泰的礼乐化的人文理想天下愿景的实现,成为他们心目中《易》的旨归与现实王道归趋。  

  作为经学的一部重要典籍,《周易》古经在卜筮的基本语境下,展示了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与卦辞、爻辞的文字系列一体互诠互显的文本形式。《易传》以人文理性沟通、转化卜筮感通信仰,从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路出发,置古经于一全新视域下,借象数与义理的一体互诠互显,诠释古经符号与文字的一体互诠互显,令该视域下后者的所以然、底蕴得以呈现,构建起象、数、理、占道术一体通贯的易学体系,首次开显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相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为核心的易学天人之学,由此奠定了《易》的经典品位与易学专门之学的未来走向。受此启迪,秉持象数优位或义理优位诠释、阐发、运用立场的,分别形成了易学发展史上的象数、义理两个基本派别。宣帝之后的汉代易学,作为汉代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突显的就是象数优位的基本立场,推出了多种象数体例,构建了多个易学体系,展示了易学史上第一个象数学派的鲜明特色,影响后世广泛而深远,以至与后世追随它而采纳同样理路的形成了汉易一系的易家与易学。唐代李鼎祚博采汉唐三十余家《易》注所成《周易集解》,主体部分就是这一系易家易学的遗存与集中亮相。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该书中所集诸家对大有卦经传的具体诠释为例,就汉易一系易家的《周易》诠释理路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作为《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经文系列之一,大有卦有着与其他六十三卦相类的文本形式。《易传》以象数、义理合一的视域,融通古经符号、文字合一文本所透显的视域,成功实现了两种视域的融合,创造性地诠释、开显了包括大有经文在内的《易》的底蕴。

  大有()初、二、三爻皆阳构成经卦乾(),四阳、五阴、上阳构成经卦离(),内乾外离组成了六十四卦之一的别卦大有。这是作为符号的大有卦。古经中,与其构成互诠互显关系的,是作为文字系列的大有卦的卦辞、爻辞,于是有了符号与文字一体的大有卦的经文:

  乾下、离上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轝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尪,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经文中,首先出现的是别卦的符号。“乾下离上”,提示着作为卦符基本构成的两经卦。然后是卦名“大有”。紧随卦名“大有”之后的“元亨”,则是该卦的卦辞。卦辞之后,“初九”,“九二”,……“六五”,“上九”,属各爻的爻题,提示着构成卦符的六爻中的相应爻。初、二、三、四、五、上,提示自下而上的爻位,九、六提示爻的阴阳属性。“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大轝以载,有攸往,无咎”,……“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则属六爻的爻辞。大有卦九二爻辞大轝”,通行本作“大车”,“”即舆,意涵与“车”同。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谓公受到天子宴享。“亨”,通享。九四爻辞“尫”,通行本作“彭”。“尫”谓足跛不正。上九爻辞“右”字,通行本作“祐”,二者意涵同。卦辞开显卦所符示的整体意蕴爻辞开显对应爻所符示的意涵

  针对包括大有在内的古经文本,《易传》基于“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传》)这一基本理念,本乎象数与义理一体两面的内在学理架构,外显为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一体两面的外在形式架构之识见,透过诠显内在架构下的一切,以揭示外在架构下的一切,于是在该理路下,有了诠释卦与卦辞的《彖传》,有了单纯诠释卦所符示、启迪的人生价值应然的《大象传》,有了诠释爻与爻辞的《小象传》。通行本《易》除乾、坤两卦另有《文言传》外,六十四卦的经文系列,皆是如此得到诠释的。大有卦经文同样得到了如此诠释,而有了其《彖传》、《大象传》与《小象传》: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象》曰:“大轝以载”,积中不败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象》曰:“匪其尪,无咎”,明辩折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右”也。

  九四爻《小象传》“明辩折”,通行本作“明辩晢”。“晢”谓明亮。

  大有《彖传》。众所周知,爻由筮占分策极数而来,是筮占所遇之数的转换形式,并在所成卦中有着初、二、三、四、五、上的数的位次之别,因而内涵数的意蕴,是谓爻数。六十四卦中,作为爻题的“初九”、“六二”、“九五”、“上六”等,就是这类爻数的开示。由爻所成的卦,同样内涵数的意蕴,是谓卦数。卦所符示的物象曰卦象,所符示的事物品质特性气象曰卦德卦德实际上属于广义的卦象。爻所符示的物象、事物品质特性气象曰爻象。大有卦六五阴爻符示柔性之物居于五爻之尊贵天位天子之位与中位而下上五阳皆与之相应和成就起大有卦所符示的大有之局。言“尊位”,言“大中”,言“上下”,显然昭示了一种鲜明的整体天下意识和王道理念,敞开了一种人文天下视域与王道愿景。大有内乾外离两经卦符示的卦德分别是刚健与文明以此令整个别卦符示着刚健而文明的气象与品质居于核心地位的六五之阴与下乾所符示的天相应和,契合时遇而行,顺天应人而得人一致应和,以此促成了卦辞所言天下从一开始即亨通或非常亨通顺利的大有局面不难看出,《彖传》从象数的角度切入,立足卦所符示的整体境遇,依据爻所符示的物象及其所处时位,依据诸爻所符示的处于相应时位上的物象彼此间的互动与关系格局,依据卦所符示的物象及其关系,诠释整个别卦所符示、卦辞所表达的一切,其中包括卦爻所符示的时位境遇相对于人以及物的吉凶祸福意义。由此,借助象数以诠释、阐发义理的易学独特理路,得以敞开。

  大有《大象传》。大有卦下乾上离乾符示天而离符示火,两象一体,遂开显出一火在天上之盛大大有之象。君子目见心思进而深切体会这一大有之象,引发生命人生之洞悟,接通契合之,进而遏止恶而发扬善,顺应天而美其命,让自己的人生精彩纷呈。如果说大有《彖传》立足于整体天下意识,以王为核心,从诠释王与民、王与天的关系互动,揭示大有卦的底蕴,那么,该卦的《大象传》则在人文天下视域下,着眼于个体的君子,如何体认接通该卦大象,而立身行事于天地宇宙间,立身行事于天下。其共同点,无疑都是从人之一才的角度,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具体落实。在《大象传》的视域下,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内外下上两卦一体,符示着各种富有重要教示意义的象,启迪人们做解读这些象的有心之人,从生命、人生出发,真切体认之,领悟出人生价值应然,接通契合之,照察引领现实人生,付诸实际行动。基于此,《大象传》并不诠释卦辞与爻辞,而是撇开了卦辞爻辞的文字,不受其囿限,单纯从别卦符示之象对于人生的教示意义出发,阐释体认该象后所可启迪出的人生价值应然。其由象而义理的诠释理路,直接而明了。

  大有《小象传》。大有卦九二爻以阳而居于上卦中位符示物积于车中合乎中道而赢得不败之局是则“积中不败”。该爻《小象传》这是从爻位出发诠释爻辞大轝以载,有攸往,无咎”的义理所以然。“不败”以释“无咎”。九四爻处上体离卦之中,离符示明,于是有了该爻《小象传》“明”这一字眼。九五爻《小象传》“信”以释“孚”,“易而无备”,谓和易待人,不存戒备之心,不施戒备之举,他人亦遂不会对其心生戒备警惕,彼此间良性互动,相安无事。其他诸爻的《小象传》无需赘言。通观六十四卦的《小象传》,每每就是这样据爻位、爻象,据爻与爻间的乘、顺(承)、比、应关系,以及爻所在卦符示的象等,诠释爻与爻辞,开显相应的义理。

  

  秉持象数优位基本立场的汉易一系的易家,其对《易》的诠释,承续了《易传》上述象数与义理合一的理路,而将《易》象数学内涵的诠释与文字系列背后象数根据的揭示,视为了治《易》、诠《易》的首务。这在《周易集解》所采诸家对大有卦经传的诠释中,就有典型的表现。

  就大有卦的卦与卦辞,《周易集解》选取了虞翻、姚规、郑玄三家的诠释:

  虞翻曰:与比旁通。柔得尊位,大中,应天而时行,故“元亨”也。

  姚规曰:互体有兑,兑为泽,位在秋也。乾则施生,泽则流润,离则长茂,秋则成收,大富有也。大有则“元亨”矣。

  郑玄曰:六五体离,处乾之上,犹大臣有圣明之德,代君为政,处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元亨”者,又能长群臣以善,使嘉会礼通,若周公摄政,朝诸侯于明堂是也。

  虞注大有卦)与比卦()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这类爻性皆相反而昭示着彼此整体相反而相互对待的卦,就构成旁通关系。旁通的双方,虽相反而相对待,但在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下,皆无一例外地一直保持相通关系。这是由虞翻开显的一个新象数体例。在他看来,除了《彖传》所明示的以外,与比的旁通关系,是大有“元亨”的重要原因所在。

  姚注。大有卦()下乾上离,三至五爻互体为兑()。乾天,离夏,兑泽,兑秋,敞开了大宇宙万物的生化之场。乾所符示的天施生于万物,离所符示的夏令万物盛长而昌茂,兑所符示的沼泽之水流动而令万物得到滋润,符示的秋则又令万物成熟而达收获,这就是大有所符示的大富有底蕴。如此大富有,所以才“元亨”。

  郑注大有内乾外离分别符示君明之象六五之阴离明之体中乾君之上,蕴示大臣有圣明之德,代替君处理天下政务,当下身处君位,直承君一角色之事而实地办理之,由此敞开了一贤臣摄政而令天下运转畅通之象。乾卦《文言传》以四德诠释卦辞“元亨利贞”,其中说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郑玄进而据之以诠释大有卦卦辞之“元亨”。六五之阴以圣明之德为群臣首长而统领之,是谓“元”;令众善众美会聚一起而使神圣的礼制礼序得以畅达落实,是谓“亨”。周公代成王摄政,于明堂中负扆南面,接受诸侯的朝见,说的就是这类情形。六五之阴符示的,就是具备圣明德性的周公这样的大臣;下乾符示的,就是成王这样的君王。

  针对《彖传》,同书择取了王弼、虞翻两家的诠释:

  王弼曰:处尊以柔,居中以大,体无二阴,以分其应,上下应之,靡所不纳,大有之义也。

  虞翻曰:谓五以日应乾而行于天也。“时”,谓四时也。大有亨比,初动成震为春,至二兑为秋,至三离为夏、坎为冬,故曰“时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王注。五为天位、王位,又系中位,位至尊,值中枢,势威盛大,收摄力强劲,阴柔处之,且无第二阴与之分有同其相应和的阳,上下五阳一并应之,此阴柔对其无所不纳,尽归自身所有,可谓有而至乎其盛大,此即大有。卦称大有,意即在此。

  虞注。大有卦中,六五以所在离日,与下乾相应,是则以日应天而运行于天。《易传》中的“时”字,虞翻每以春、夏、秋、冬四时释之,而四时之象,则要释之以震、离、兑、坎,此四卦在《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章所开示的由八卦所涵摄符示的时空合一的动态流转型大化流行方位图式中,分别符示春、夏、秋、冬之象。大有中的四时之象,虞翻是透过该卦与比的旁通关系找到的。在虞翻那里,旁通关系的卦,静态上,一方显现于外,另一方即直下含藏涵摄于其下,二者一显一隐,一体共在,此即其静态上的对待相通;动态上,一方随时可借阴阳的顺次发动转化,流转通向另一方,从而实现静态上显隐一体共在向动态上显隐并立一体的反向转化,致显者趋隐而隐者趋显,此即其动态上的对待相通。从大有与比动态上的旁通关系切入,透过大有形成的过程解读其内蕴,则大有是借助比动态上阴阳依序发动转化,渐次通向大有,渐次敞开大有之象的。在此过程中,比()初阴发动,转化而成大有之初阳,卦流转为屯(),下卦成震,开显春象;发动至二,又有一阴转化而成大有之二阳,卦流转为节(),下卦成兑,开显秋象;发动至三,下卦三阴全变为阳,大有之三阳与下乾形成,卦流转为需(),三至五爻互体为离,开显夏象,上卦为坎,开显冬象。于是,四时之象完备开显,是为“时行”。“亨”即通。在比通向大有顺次推进至需时,下坤渐次转化为了乾,是即坤而通向乾,乾令坤流动而通向自己,天阳地阴流转相通,万物由此得以顺利化生,是以“元亨”。

  针对《大象传》,同书择取了荀爽、虞翻两家的诠释:

  荀爽曰:谓夏火王在天,万物并生,故曰“大有”也。 

  虞翻曰:“遏”,绝。“扬”,举也。乾为扬善,坤为遏恶,为顺。以乾灭坤,体夬“扬于王庭”,故“遏恶扬善”。乾为天休,二变时,巽为命,故“顺天休命”。

  荀注。“王”,旺。大有卦离在乾上敞开了一幅夏日浩浩宇宙间万物沛然生生之象离卦符示火在上述《说卦传》所开示的涵摄符示着大化流行的八卦方位图式中离符示夏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夏天火旺成为大宇宙生化场的主角与主导力量火气旺盛上达于天,大宇宙间生气臻于鼎盛之境万物并现而茁壮生长成就起大宇宙大富有之境

  虞注大有)下乾,由比()下坤动态发动,旁通流变而来。乾由阳构成,符示的阳气是一种生气,生气畅遂生机,令物生生,内涵善、美的价值意义;坤由阴构成,阴气是一种杀气,杀气遏止生机,令物衰凋,内涵恶、丑的价值意义。阳气上升,阴气凝聚。于是乾符示扬善,坤符示遏恶。坤消而乾成,是则“以乾灭坤”、“遏恶扬善”。大有初至五爻,透过五爻连互的方式,初至三下乾,三至五上兑,显一夬卦()。实际上,二至五爻,透过四爻连互的方式,二至四下乾,三至五上兑,亦显一夬卦()。夬卦卦辞称“扬于王庭”,虞彼注云:“与剥旁通,乾为扬、为王,剥艮为庭,故‘扬于王庭’。”夬与剥(),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从而构成旁通关系。夬内乾符示扬、王,外兑自与剥静态上的旁通关系观之,直下含藏涵摄着艮,艮符示门阙而有庭象,是则夬涵蕴符示“扬于王庭”之象。是在王庭宣示,遏恶扬善。坤又符示顺,乾符示天、休(美),构成乾的九二爻以阳居阴位,失位失正,发动变化为阴而复正后,卦成离(),二至四爻互巽,巽符示风而如命之申,开显命象,是则“顺天休命”。

  就初九爻与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择取了虞翻一家的诠释

  虞翻曰:“害”谓四。四离火,为恶人,故“无交害”。初动,震为交。比坤为害。“匪”,非也。“艰”,难,谓阳动比初成屯,屯,难也。变得位,“艰则无咎”。

  虞翻曰:“害”谓四。

  初与四处在相应关系的爻位上,皆阳而敌应,居于上体离中的九四之阳,失正在火,别卦离九四爻辞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开示其符示恶人,有害,不宜与之相交,是则“无交害”。大有由比旁通流变而来。旁通流变之初,即大有初爻得以形成之际,下坤变为震,而比成屯()。震来自于乾刚与坤柔始交,而开显交象,比下坤开显阴杀为害,屯开显难象。比初阴失位失正,旁通流转为大有初阳后,当位得正而值屯难,是则“艰则无咎”。

  就九二爻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择取了虞翻、卢氏两家的诠释

  虞翻曰:比坤为大,乾来积上,故以载。“往”谓之五。二失位,变得正,应五,故有攸往,无咎矣。

  卢氏曰:乾为大车,故曰“大车以载”。体刚履中,可以任重,有应于五,故所积皆中,而不败也。

  虞注大有九二之阳所在的乾,成于比下坤的动态流转,乾成后,原显之坤转隐,原隐之乾转显,此时的乾,静态上即直下含藏涵摄着与其旁通的比下之坤坤隐于下,乾显于上,坤符示轝,即豪华之车,见《说卦传》,乾阳积于其上,是则“以载”。言“乾来”,就有点示动态旁通意义上坤往乾来之义;言“积上”,就有点示动态旁通后静态旁通意义上的乾上坤下显隐一体共在之义。爻位上二与五应,五可来二,二可往五,故云“‘谓之五”。二以阳居阴失正,变动得正,无过,往而应五,是则“有攸往,无咎”。

  卢注。二在乾中,乾阳圜转不息于整个宇宙间,开显大车之象。在乾而刚,居下体中位,是则“体刚履中,可以任重”。与上五之阴爻性相反而应和,二者皆值中位,所积皆合乎中道,因而获得不败之结局。

  就九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择取了虞翻一家的诠释

  虞翻曰:“天子”谓五。三,公位也。“小人”谓四。二变得位,体鼎象,故“公用亨于天子”。四折鼎足,覆公餗,故小人不克也。

  虞翻曰:“小人”,谓四也。

  《易传》基于人在其中的整体宇宙意识,开显了经卦初地、二人、上天与别卦初二地、三四人、五上天的三才之位说。在此基础上,汉代易学基于整体天下意识,从对天下有现实效用及效用大小的角度着眼,又开显了礼乐文化、礼乐制度、礼乐秩序语境下初爻为元士之位、二爻为大夫之位、三爻为三公之位、四爻为诸侯之位、五爻为天子之位、上爻为宗庙之位的人文之位说。传世的《京氏易传》,在诠论八宫各卦的世应时,详示了这六种位;而《易纬乾凿度》卷上,则明确说:“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则也”。虞翻即立足此说解读《易》。五爻、三爻分值天子、三公之位,故云“天子谓五。三,公位也”。九二之阳失位,动变得位后,大有成离(),二至上爻透过五爻连互的方式,二至四互体下巽,四至上上离,开显一鼎卦(),有烹饪宴享之象。三爻符示的三公受到天子的宴享,是则“公用亨于天子”。“亨”,享也。四爻就处在连互所成鼎卦四爻,而鼎九四爻辞开示“鼎折足,覆公餗”,是则该爻符示不宜高看重用的小人,是则“小人不克”。

  就九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同样择取了虞翻一家的诠释

  虞翻曰:“匪”,非也。其位尫。足尫,体行不正。四失位,折震足,故“尫”。变而得正,故“无咎”。“尫”或作“彭”,作“旁”声,字之误。

  虞翻曰:折之离,故“明辩折也”。四在乾则尫,在坤为鼠,在震噬胏得金矢,在巽折鼎足,在坎为鬼方,在离焚死,在艮旅于处,言无所容,在兑睽孤孚厉,三百八十四爻,独无所容也。

  四爻以阳居阴位,失位不正。三至五爻互体为兑,四爻当位则互体为震。兑、震分别符示毁折、足之象,见《说卦传》。是则四爻之阳令兑毁折之象成而折了震足,导致足跛不正,是谓“尫”。变而得正则无咎。“尫”,一本作“彭”,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通行本所用之字;《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旁”。

  “折之离”,谓兑折震足而令离之象成。震足不遭兑折则上体为艮,遭折方成上体之离。《说卦传》:震,“其于马也为善鸣”,于是震引申出言、辩之象。兑折、震辩、离明,是则“明辩折”。阳在四居离体,六十四卦中,共有分别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组成别卦的八种情形:处乾之上,值大有()之四,开显“足尫”之象,是则“在乾则尫”;处坤之上,值晋卦()之四,晋九四爻辞称“晋如硕鼠”,开显鼠象,是则“在坤为鼠”;处震之上,值噬嗑()之四,噬嗑九四爻辞称“噬乾胏得金矢”,开显“噬胏得金矢”之象,谓小人食用连着骨头的干肉而遇到铜制箭头;处巽之上,值鼎卦()之四,鼎卦九四爻辞称“鼎折足”,开显“折鼎足”之象,是则“在巽折鼎足”;处坎之上,值未济()之四,未济九四爻辞称“震用伐鬼方”,开显鬼方之象,是则“在坎为鬼方”;处离之上,值离卦()之四,离卦九四爻辞称“焚如死如”,开显焚死之象,是则“在离焚死”;处艮之上,值旅卦()之四,旅卦九四爻辞称“旅于处”,开显孤独旅于所处,无人容留之象,是则“在艮旅于处,言无所容”;在兑之上,值睽卦()之四,睽卦九四爻辞称“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开显“睽孤孚厉”之象,谓乖违一方而顾念另一方,诚信于凶危。六十四卦共计三百八十四爻,单单上述处在上体离八种情形下的这一四爻之阳,其所符示的小人,无人容留。以此晓谕人们,值四爻之位而在上体离卦初爻的阳,开显的无一例外就是应被唾弃的小人。

  六五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择取了虞翻、侯果两家的诠释

       虞翻曰:“孚”,信也。发而孚二,故“交如”。乾称威,发得位,故“威如吉”。 

  侯果曰:其体文明,其德中顺。信发乎志,以覃于物。物怀其德,以信应君。君物交信,“厥孚交如”也。为卦之主,有威不用,唯行简易,无所防备,物感其德,翻更畏威,“威如”之“吉”也。

  虞注。六五之阴失位失正,发动变阳而得正居中,与之相应和之位上的九二之阳,亦发动变正居中,前者以诚信交于后者,后者亦以诚信交于前者。五爻发动变正,上体成乾,乾符示天、君、父,均有威严,于是又开显威之象,是则“威如吉”。

  侯注。“覃”,及于,延及。六五处上体离中,开显文明之象;居中,阴柔顺从,彰显中顺之德。在君位,诚信发乎心志,将诚信延伸到他物,他物感怀其德,也以诚信与之相应和,是则彼此以诚信相交,“厥孚交如”。此六五在一阳五阴格局中为卦之主,居于君位,悬置其威,亲和民物,纯行简易之政,无所防备于民,民物感念其德,反更由衷敬畏其威望,对之敬畏有加而由衷拥戴信从,是则“‘威如’之‘吉’”。 

  上九对应爻辞及该爻《小象传》,同书择取了虞翻、王弼、《九家易》三家的诠释

  虞翻曰:谓乾也。“右”,助也。大有通比,坤为自,乾为天,兑为右,故“自天右之”。比坤为顺,乾为信。“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履信思顺,又以尚贤”,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王弼曰:余爻皆乘刚,已独乘柔顺也。五为信德,而已履焉,履信者也。居丰富之代,物不累心,高尚其志,尚贤者也。爻有三德,尽夫助道,故《系辞》具焉也。 

  《九家易》曰:上九说五,以柔处尊,而自谦损,尚贤奉已,上下应之,为乾所右,故吉且利也。

  虞注。大有与比旁通,静态上,大有所示之象,直下含藏涵摄着与其相对待的比所示之象。大有下乾与比下坤一显一隐,并立共在而一体。大有三至五爻互体为兑。乾开显天象,天、天道至诚不息,信实不欺,于是乾又开显信象。坤有为腹之象见《说卦传》,腹关联着身,身关联着自、我,于是坤又开显身、自、我之象。在前述《说卦传》所开示的涵摄符示大化流行的八卦方位图式中,兑居右,开显右象。乾坤一显一隐,兑又与乾连,坤自,乾天,兑右,是则“自天右之”。坤为顺,见《说卦传》,乾坤显隐一体,乾信坤顺之象显,《系辞上传》诠释推阐本爻之辞云:“ ‘右’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故曰云云。

  王注。大有自九二至六五,四爻皆居相应阳爻之上,二居初阳之上,三居二阳之上,四居三阳之上,五居四阳之上,是则“皆乘刚”。上九居六五之上,是则“乘柔顺”。六五居中守信,上阳乘而履之,是则“履信”。置身卦所符示的大有丰富之世,在上无位之地,洁身自好,无物萦怀而牵累其心,六五之君尊重推崇其志向,是则“尚贤”。上九一爻具备“乘柔顺”、“履信”、“尚贤”三德,尽显助道,所以《系辞传》详细诠显了“‘右’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九家易》。“说”,悦。上九欣悦六五,以阴柔居天子尊位,自身谦损,崇尚贤达,承奉自己,上下之阳皆受其感召而心悦诚服与之应和,由此也赢得乾所符示之天的祐助,因此“吉且利”。

  

  针对大有卦经传,《周易集解》先后采择了虞翻、姚规、郑玄、王弼、荀爽、卢氏、侯果、《九家易》诸家的诠释。郑玄、荀爽、虞翻为汉末象数易学三大家,在对《周易》经传的诠释方面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成为汉易一系的易家在后世的三个杰出代表。姚规、卢氏、侯果,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断定姚为南朝齐梁间人,断卢氏当为北魏卢景裕,断侯果即唐代侯行果。今人黄庆萱先生则断姚也是北魏人。《九家易》,以荀爽为主的诸家之《易注》,因而见解同于或近于荀爽,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有《荀爽九家集注》,当即同一部书。除王弼为义理易一系的易家外,其余大致皆可归于汉易一系的象数易家。与王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易家基于阴阳消息、气化生生以明象、诠《易》,借此表达其理想人文天下美好愿景。

  《系辞下传》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在《易传》看来,象是《易》的基本构成,林林总总的象,构成了《易》的文本内在世界,这些象,归根结底是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的一切的模拟符示、表征呈现,昭示着万象所构成的现实《易》世界。卦模拟符示、表征呈现着大千世界中的万象,构成卦的爻则效法模拟、表征呈现着万象的运动变化,于是卦爻一体呈现着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万象纷然、流动变化着的鲜活感性《易》世界。象的文本内在《易》世界,就来自于象的鲜活感性现实《易》世界。后者反过来又因前者而得以豁显、敞开。汉易一系易家的《周易》诠释,就是基于此,从象数的角度切入,象眼以观《易》之文本,象眼以解《易》之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借此解读出《易》所内蕴的象世界,进而借助对此象世界的理解所确立起的视域,反回来观照体认自己置身其中,作为局内成员之一而非置身其外的以大宇宙为整体场域,由纷然万象所生动呈现着的现实《易》世界。

  首先,该系易家依据《易传》“《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之见,认为卦象构成了《易》的基本世界,卦象是《易》话语系统的基源性构成,是其思想世界敞开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途径,卦象就是对现实大千世界万象的模拟符示、表征呈现,后者遂因前者而被收摄到《易》的文本中,形成了文本形态的《易》世界,而这一文本形态的《易》世界,反回来又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由万象构成的生动鲜活的《易》世界,于是,文本形态的《易》世界提供了一种正大视域,两个世界间相映互诠,引领人生。作为解读者,自然就应从象的角度切入,诠释卦爻符号,诠释卦爻辞与传文。

  在上述诠释理路下,汉易一系的易家既相当充分地运用了《易传》开示的象学资源,又有进一步开拓。《易传》首次系统揭示了八卦的基本卦象、卦德及其推演卦象,包括其在涵摄符示大化流行的宇宙图式中所符示的象,揭示了六十四卦每卦内外下上的经卦之象之德,每卦爻爻间、爻卦间所符示的象,以及每卦整体之象,这些都为汉易一系的易家所继承。在此基础上,汉易一系的易家又举一反三,透过对卦所符示的象、德与现实万象间德、类意义上关联的双向归纳,进一步推演出了更多的经卦、别卦之象。例如虞翻所揭示的乾为天休、扬善,坤为遏恶,等等。除此之外,汉易一系的易家又进一步拓展了符示象的卦,揭示了卦中的互体、连互之卦,卦的旁通之卦,以及半象之卦与卦所自来的卦变意义上的卦,等等。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陈厉公使周史为其子田完筮占遇观之否一例中,有“风为天于土上,山也”之语。“为”,变。观上体巽风变为了否上体乾天,观与否下体皆为坤土,是则“风为天于土上”。否二至四爻互体为艮山,是则“山也”。这是《左传》《国语》所载二十二条春秋时人运用《易》筮占、论事案例中,唯一一条明确言及互体之例。出土文献被鉴定为属战国中晚期的清华简《筮法》,其一九-二一简所载筮问生育男女一案例中,称:“(凡)男,上去弍,下去弌,中男乃男,女乃女。”“上去弍,下去弌”,即去掉六爻卦在上的五、上两爻和在下的初爻一爻,剩下的就是二至四爻。显然这也是在言互体。此例中两六爻别卦分别去掉初、五、上三爻后,中余三爻互体所成为,清华简名劳,通行本《周易》称坎,符示中男,故云“中男乃男”。汉易一系的易家踵事增华,他们诠释六十四卦时,在本卦内外下上二体之象及卦整体之象外,广泛涉猎了卦中除去初、上二爻之外的二至四、三至五的互体之象。如姚规在诠释大有卦辞时,就提及了三至五爻互体为兑。进而,又引衍出初至四爻、二至五爻、三至上爻的四爻连互之象,初至五爻、二至上爻的五爻连互之象。四爻连互、五爻连互所开显的,皆是一新的别卦之象。如虞翻在诠释大有《大象传》时,即提及了初至五五爻连互成夬(二至五四爻连互亦然);诠释九三爻辞时,提及了九二动变之正卦成离后,二至上五爻连互成鼎。

  拓展符示象的卦之外,汉易一系的易家进而深化了解读卦的动态视角。人所共知,利用大衍筮法行占,共可筮遇九、八、七、六四种定爻成卦的数。七、八分别对应少阳、少阴之爻,九、六分别对应老阳、老阴之爻。少阳少阴维持自身性质而显用,老阳老阴已尽显自身而将向相反方向转化,即老阳要转化为少阴,老阴要转化为少阳。经文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触处皆是的九、六之题,因乾卦末的“用九”、坤卦末的“用六”之语,提示人们,爻辞对应的是九、六之变爻,而非七、八之不变爻。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同于乾的键末作“九”,同于坤的川末作“迵六”,意涵亦如此。保持自身性质可以动,向相反方向转化也是一种动,前者是一种时空下的位的运动,后者则是一种质的变化,两种情形下,皆可导致卦的变化,令卦与卦间发生相互流转。《系辞上传》“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下传》“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前者揭示的当主要是九、六所示的质的变化,后者则泛指爻所效法模拟的两种情形下的运动变化。在具体诠释六十四卦的经文系列时,《易传》时或运用爻位的运动的视角作出诠释,例如,随卦()《彖传》称“刚来而下柔”,即谓阳爻来到初爻之位,处二阴之下;时或运用暗含爻质的变化的视角进行解读,例如剥卦()《彖传》称“剥,剥也,柔变刚也”,谓阴柔让阳刚发生变化,令原本的阳刚向阴柔转化。总体而言,《易传》的诠释,主要立足于一卦本身,着眼本卦之象,而汉易一系的易家,则在针对一卦本身的同时,更进一步从动态流转的视角,作出诠释。虞翻动态意义上的旁通说,失位之爻的动之正说,以及包括虞翻在内的汉易一系易家的消息说,万物发生论语境意义上探究卦所自来的卦变说,等等,就是这类动态视角的突出表现。

  在上述动态视角之外汉易一系的易家还进一步在《系辞上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启迪下,从隐显幽明两面解读卦所涵摄符示的象,深化了《易》符号系统的内蕴。虞翻静态意义上的旁通说,就是这方面的显例。他的动态与静态双重意义上的旁通诠释,更使万象显隐两面的动态流转场景豁然敞开。

  尤有进者,汉易一系的易家,将万象终极地置于了阴阳消息的语境下。《易传》以阴阳诠释《易》的两种爻画,以阴阳二气消长,刚柔两种力量推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大化所成分属阳刚阴柔两大类的万象各自存在实现的历程、彼此互动所成格局与态势,诠释《易》由两种爻画所组成的卦,进而以此通盘诠释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一体两面的《易》,借此开显出阴阳之道在先,性命之理继后,二者最终通贯为一下万象气化生生、日新不已、有机一体、流转无穷的现实《易》世界。《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下传》“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与“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等等,说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汉易一系的易家,着力阐扬了《易传》阴阳之道视域下的《易》,在他们看来,易道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阴阳消息之道,宇宙间起着终极决定作用的,即是这一阴阳消息之道。基于此,他们以气解卦,将《易》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解读为阴阳二气消息、物候节气时序交替、万物万象生化的涵摄符示者,尤其是解读为对于大千世界具有根源性决定意义的阴阳消息的涵摄符示者,令阴阳消息,再简言之,令消息,成了《易》的基源性底蕴。他们对《易》卦爻所符示的万象的解读,就是立足于阴阳消息这一基源性语境的。在此语境下,万象都处在阴阳消息的生化宏大开放气场中,自身也是一个生化小气场,后一气场受前一气场的制约。因乎此,万象并非静态已然的存在,而是无一例外一直处在生生流转、隐显转化的鲜活敞开状态与历程中。这种因阴阳消息所引发的万象的鲜活敞开状态性、敞开历程性,成为万象的突出特性。前面荀爽、虞翻、姚规等对坎冬、离夏、震春、兑秋之象的诠释,就是继《说卦传》之后对阴阳消息生化气场与在此气场中的万象的诠释。他们在对其他卦的诠释中,更是多方面、全方位地诠显了阴阳消息下的宇宙生化气场与在此气场中生化流转敞开着的万象。

  最后,依汉易一系的易家之见,阴阳消息之道落实于大化流行,引发万象的无尽生化流转,具体化为阴阳的天道、柔刚的地道与仁义的人道,正定了阳刚阴柔的万象之位与阴阳、柔刚、仁义的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三才格局下的天下图景敞开,确立包括三才在内的万象之位,秉持三才之道,体认、守望位、序及其互动的礼乐价值内蕴,从而从人之一才出发,接通地,顺应柔刚地道,接通人,顺应仁义人道,接通天,顺应阴阳天道,接通万象,顺应消息流转之道,做阴阳消息之道下贯所成天下宏大气场中的大写人字,促成有序和谐通泰的礼乐化的人文理想天下愿景的实现,成为《易》的最终旨归。作为法天地设政教的王者之书,《易》的这一最终旨归,也就成为王者放眼浩瀚天地宇宙,立足整体天下的王道最终归趋。这就是在象数优位的诠《易》理路下,汉易一系的易家本于阴阳消息之道所诠显的《易》的整体义理意涵。象数优位的立场,仅仅表明了在他们那里象数对于理解《易》之意蕴的优先意义,并不意味着他们忽略了《易》之义理内涵的阐发。他们的偏颇,是对象数重视的过度,以此影响了义理的系统深入开显。王弼的出现,正是洞察了汉易一系易家的繁琐象数执泥。《周易略例·明象》中,他的“尽意莫若象”之见,坚持了《易传》由象数而义理的理路,从而与汉易一系的易家识见相通;他的“得意在忘象”之见,则超越了汉易一系易家的象数执著,明确了象数与义理一为工具一为目标的两种不同角色,是对后者的强力转进。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兼采王弼义理易一系的《易注》,让两系间的张力得以开显,提供给解读者扬两系之长、避两系之短的无限可能之机。尽管如此,王弼之后,汉易一系的易家象眼以观《易》,本于阴阳消息以观由鲜活敞开状态与历程中的万象所呈现的生动现实《易》世界,这种视域与慧见,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磨灭的独到价值。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