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博爱之谓仁。仁,相当于西方的博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还需要。仁爱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是永恒的主题,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只有在暴政下,仁爱会受到冲击和破坏,但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也无法取消人民心中的爱心。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什么样才是合理的,才是适宜的呢?这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动态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条件,都会有不同的义。义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而坚持义的原则却是不变的。这里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之光。从这种意义上说,义也是永恒的。礼,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只要有人类的地方,都是需要的。这也是因时间、地点、民族而不同的。中国古代朋友见面用鞠躬来表示敬意,而西方以握手、拥抱来表示敬意。现代中国人也学习西方的形式——握手,同时保留本民族的形式——鞠躬。以后也许还会产生变化,为了避免握手接触产生疾病传染,全世界都改为鞠躬。但是,礼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智,原来是指知道仁义礼,现在把它阐释为智慧、智力。通俗说法,就是聪明。无论聪明,还是智慧,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智都是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人的智力的提高。人的体力却可能逐渐下降,虽然运动会的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长城上的砖头是很大的,现在的人如果用手搬都感到很困难。北京西直门城墙拆除时,可以看到元、明、清三代的砖,元代的比明代的大,明代比清代的大。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清两代的砖从故宫内的地砖都可以看到,都比现代的砖大一倍以上。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提高,发挥了智力的作用,体力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信,就是讲信用。也可以称为诚信、信誉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起码的道德。欺骗总不是所提倡的。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五常,经过现代阐释,都是可以继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这就是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
按“抽象继承法”,我们还可以继承祖先的很多精神财富。例如《周易》上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说对自己要勉强,要高要求;后者说对别人要宽容,要谅解。这是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又如,唐代儒家韩愈说:“业成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荒于随。”(《进学解》)提倡勤奋和思考。反对将事业当作儿戏,也反对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宋代王安石说:“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王文公文集·策问十道》)这是大改革家的改革理论。夏商周三代的法制都是不断改革的,这是孔子讲过的,没有人敢反对。王安石以此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改革的原则是“因世就民”,“因世”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就民”就是迁就人民,按着人民的意愿,现在所谓“方便群众”。方便群众,就要改掉给群众造成麻烦的许多规章制度。但是,一些所定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限制群众的,给群众增加麻烦的。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可谓深刻。元代大儒吴澄说:“君子所重,惟言与动。言必可师,动必可式。”(《吴文正公集·警言动箴》)言论可以供别人学习,行为可以作别人榜样。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这个意思。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阳明全书·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是非要由自己审定,不应该只迷信权威。他又说:“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同上)自己不迷信权威,也不应该让别人迷信自己。有的人反对别人权威,却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强迫别人接受这种权威。这当然与理不通。西学东渐以后,人们的思路开阔了。清代学者就开始面向世界,如阮元就提出:“会通中西之长,不主一偏之见。”(《研经室三集·里算堂学记序》)又说:“融合中西,归于一是。”(《畴人传》自序)他们都以世界的目光来审视万事万物,认为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应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提高认识水平。不主张出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总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儒家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一定会给我们的认识产生启迪,给我们的实践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一、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儒学对政治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政治家、政治思想家,特别是对政治领袖的影响表现出来的。政治领袖是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的突出代表,是政治神经。儒学对他们的影响,就是滋润了政治神经。在二十世纪,政治领袖主要有国民党的孙中山和共产党的毛泽东,他们都是最有影响的党派的缔造者,也都是成功大事业的创始人。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最有影响的中国政治领袖是邓小平。我想通过这三位的典型事例,来讨论儒学对中国当代政治的深刻影响。
(一)孙 中 山
孙中山早期受到正统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其中主要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同时又受到西方思想的教育。他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政见。对于世界的看法,他将进化论与中国古代的演化说相结合。说进化有三个时期:一是物质的进化,二是物种的进化,三是人类的进化。他把宇宙的终极本原说成是太极。《周易》上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宋代的周敦颐讲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然后化生出天地万物来。孙中山说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他认为生命的基础是“生元”即“生物元始之意”。又说:“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非他,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孙中山选集》第121~122页)生元就是细胞。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权来自西方。中国自古没有规定过老百姓有什么权利。对于民生,中国三千年前就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与生命。西周时的周公曾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泰誓》语)。这是将人民与最有权威性的上天联系在一起。有的统治者可能在上天即上帝面前非常虔诚,许诺做好事,而在人民面前又不是那么回事,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他们在人民面前是一副凶狠的面孔,对人民不断训斥,有时欺骗人民。周公告诉他们,他们的举动与言行,上天都看到了,也都听到了。人民能够看到的,上天一样能看到,人民听到的,上天也同样能够听到。使那些两面相的人暴露出虚假的面目。如果相信这种说法,那么就应该以对待上天的态度来对待人民,将人民视为如同上天。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虽然也知道这种说法,也了解这个道理,并没有按照去做,因为外面的物欲有很大的引诱力。天下一时太平了,他们就以为天下就是这样永远太平下去,永远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像秦始皇那样,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一直做皇帝到万世。出乎他的意料,传到二世,就发生了天下大乱,勉强拖到三世也就完了。汉初学者总结秦速亡的教训时说:“民无不为本”,“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贾谊《新书·大政上》)秦朝的兴亡是民本理论的最好注脚。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思想非常深刻,与现在所谓当官的是人民的“公仆”,意思是一样的。柳宗元认为国家从人民那里收来的赋税,作为俸禄发给官员,这是人民花钱雇官员来为自己主持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的安定生活。就像一个主人雇一个仆役来干活那样。他说,如果这个仆役拿你给的薪金,不给你干活,还要偷你家的财物。你一定很生气,要把他赶走或者用别的办法来惩罚他。现在当官的如果拿了人民给的俸禄,不为人民主持公道,还要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人民会怎样呢?会不会赶他们下台呢?形势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想到这些,不是很可怕吗?他劝当官的人应当谨慎地为人民做一些好事,不做坏事,不管从道理上说,还是从良心上说,都应该真正为人民做一些好事。中国古代对于人民应该说是非常重视的,所谓“民为国本”,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所谓“民无不为本”,都是以民为本的意思。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应该说就是中国传统中最优秀的内容。历代儒家都是以民为本的。儒家的这种思想也明显地影响了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矣。予言至此,极抱乐观。”(《中山丛书》三,第5页)这里所讲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正是《礼运篇》中的内容。在孙中山心目中,民生主义、社会主义、与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大体一致的。所以他划一个大圈,写上三民主义。在中间再画一个小圈,写上社会主义。说三民主义包括社会主义。他题的“天下为公”,表达他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三民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是大同理想。因此可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吸收了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将这一政治主张写入政治纲领,对中国现代政治起了很大作用。
关于知行问题,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论述。首先是知行的关系问题。在《尚书》中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这是最古老的知行观,认为行比知更困难。当时讲的知行关系是在社会伦理方面来的。伦理问题,说起来好像很容易懂,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例如孝,大家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如何孝顺,却是许多人不太清楚的事,即使知道了,要做起来也不容易。为什么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说要长期坚持孝是不容易做到的。孙中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知行关系,认为知比行更难。只要是知道了的事,做也就容易了。如果不知,那就无行。如果知道了,行也就非常容易了。现代科学都是许多人共同积极进取,才创造出来的结果。例如,电视机,创造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做出来后,要使用它就非常容易,连几岁的小孩也会开关收视电视。其他如二十世纪的各种电器都是这样,发明创造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研究,制造和使用就相对容易得多。知道制造原理,是知;制造使用机器,是行。在科学问题上,很显然的事实是,知非常不容易,而行则比较容易。这就是知难行易说。过去有些论者以为孙中山的说法与前人的说法不一致,这里有是与非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认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使用知与行这两个概念而产生的差异。到现在为止,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仍然是知易行难;在科学技术领域,照样是知难行易。仔细来分,科学是研究原理的,是最难的,科学无价,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却可能改变整个社会面貌;技术是运用原理于实际,相对容易一些,而经济效益却很高;所有消费者都是实行者、享受者。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在某一方面是创造者、生产者、奉献者,在许多方面都是消费者和享受者。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一个人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贡献。孙中山利用西方的科技来讲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也是一种创见。他融合中西,吸收了西方的一些思想来丰富发展儒学。
关于改革思想,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十分肯定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孔子认为社会的进步必须有文化的积累,必须有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文明程度。孔子认为商朝对夏朝的制度有所"损益"即修改,周朝对商朝的制度又有一些"损益",所以在三代中,最后一代的周朝制度最为文明,最为完善,因为它借鉴了前两代的经验教训。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后代儒家有的积极主张改革,如宋代王安石,明代张居正,清代康有为;有的则比较倾向于保守,如宋代的司马光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是讲孔子改革思想的,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时,孙中山正是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自然会受到康有为改革思想的影响。他也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考虑中国社会改革的具体内容。儒学是历代儒家共同创造的,其中本来就有改革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是维护君权的,并非反对改革。他拥护君权,反对各诸侯国的分裂与纷争;他提倡恢复周礼,是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是改革现实的口号。而在两千多年后,当代受儒学影响的人完全可以提出取消君权的制度改革。如果不明白这一道理,也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误以为孙中山的改革是反儒学的。
孙中山以后的国民党领袖人物蒋介石将台湾的草山改名"阳明山",以表示自己对明代大儒家王阳明的推崇。
(二) 毛 泽 东
1·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熟读儒家的经典,有些还能背诵。青年时代给朋友写信,经常引用儒家的话和思想讨论所关心的问题。例如在1916年12月9日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孔子讲过智仁勇,《中庸》称为"三达德",毛泽东将其改为德智体,后来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即教育的目标。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5页)他讲到卫生时,也举了孔子和孟子的说法。"昔者圣人之自卫其生也,鱼馁肉败不食,《乡党》一篇载之详矣。孟子曰:知命者不立夫岩墙也。"他认为不重视保养身体,就是"食馁败而立岩墙也",吃腐败的食品,站在危墙下面。还认为身体不是不可改变的,"至弱之人,可以进于至强。""心身可以并完"(《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60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毛泽东晚年还爱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大儒。在《资治通鉴》中,贯穿着儒学思想。毛泽东在长期阅读《资治通鉴》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重要讲话、重要报告中经常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说法,由于他的个人权威,使《资治通鉴》中的一些话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从《毛泽东选集》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儒家的话,许多是肯定的语气。例如毛泽东讲到要施"仁政",要给出路的政策。这些小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作为指导性哲学著作引用儒家的观点或者儒家讨论的问题,在实施重要政策中贯穿儒家的思想原则,在政治斗争中渗透儒家的基本精神。
2·《毛泽东选集》中引用的儒家观点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古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以阴阳讲对立统一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句话就出在儒家经典《周易·系辞传》中。《周易》经传都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以知行观作为副标题,说明这个问题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经常讨论的知行观。清代颜元特别重视实践,自己称"习斋"。习,就是指实践。毛泽东继承了颜元重视实践的基本精神,在《实践论》中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前提,也是认识的目的,还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真知出于实践,知还要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矛盾论》与《实践论》两论在指导革命实践中起过很大的作用。毛泽东以后讲的"一分为二",凡事都要两面看看,既看正面,也看反面。在路线问题上,反左就要防右,反右就要防左。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也相当复杂,要求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能够真正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探讨解决的办法。仅仅这一点包含辩证法的理论,让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运用,就产生明显的效果。运用时间长了,也熟练了,水平也提高了,其效果就更加明显。
毛泽东在讲学习时提出要学习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499页)这是一个总的精神,即继承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思想。在《学习和时局》中,毛泽东说:"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同上书第903页)这是肯定孟子的说法。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同上书第1216页)这是《礼记·杂记下》中的话。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紧张与松弛相结合。《礼记》也是儒家的论文集,汉代戴圣编辑成的。对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在第四条中说"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他说:"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同上书第1331页)这里的"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是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中引申出来的。"不耻下问"也是引自《论语·公冶长篇》。这些都是毛泽东引用儒家经典的话来讲自己的道理,说明他所受儒学的影响之深之广。
总之,儒学影响了政治家的哲学思想,又通过政治家对广大干部和群众产生影响,对于政治活动和其他活动都起着指导的作用。
3、儒学渗入具体政策之中
儒家最重要的思想是仁爱。孟子讲"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八路军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于被俘虏的日军官兵都给予优待。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所没有的,这是中国儒学传统中的仁爱思想的体现。
根据仁爱精神,在经济方面应该实行调均。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调均思想,要取有余而补不足。董仲舒认为太富太贫都不好,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富者为暴,贫者为盗,都是不安定因素。进行适当调均,使富者不能为暴,使贫者不必为盗。天下就太平了。毛泽东在解放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把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拿出来分给没有土地或少地的贫农、下中农,把收入比较多的人工资降下来,让没有职业的人得到就业的机会。在社会上真正做到了"均贫富"。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在"大同"社会中,没有生活依靠的"矜寡孤独废疾者"都能得到供养。所谓最理想的社会,就是要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生活依靠的人是任何社会中都是最不幸的人,他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有谁不幸福呢?这是儒家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理想,是历代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毛泽东主持制订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对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实行"五保"制度。对于生活没有依靠的"矜寡孤独废疾者"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这些最困难的"五保户"社员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城市市民中实行最低生活标准,人均月收入不到最低标准者,政府给予补贴。可以说这些做法都与传统儒学的大同理想相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