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要到权利、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和民生疾苦等无不与之相关,并涉及儒道墨等各家“仁”说。得“仁道”者生,但“不仁”之道也有自身的价值。从仁义到“生生”,都在不断充实着“道德”的内涵并为其实现提供最重要的生机活力。
2023-08-16在中国哲学史上,“仁术”之说自孟子提出,构成为儒家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在宋以前,包括《孟子》的注疏在内,虽然也有不少儒家典籍对此“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给予了关注,但从全局上看,汉唐时期儒家仁学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理解仁爱的内涵,阐发仁义的价值,探讨“五常”间的关系等,并未过多思考“仁”在实践中如何恰当实现和运用的问题。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