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耀平 闵勤勤 2024-05-22 08:5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以坚定的文化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深远的战略考量,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精神,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走好“两创”实践之路,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造出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体而言,需要深刻把握以下四点。

  坚持人民性:要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坚持文化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显著标识。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等人文思想基础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

  “两创”要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为了人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物质富足,更追求精神富足,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加明显,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两创”的重要动力。二是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两创”中的主体作用,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引导鼓励共建共享,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服务人民——人民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享有者,要坚持文化惠民理念,把“两创”成果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传播出去,最大限度、更广范围服务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立足经典性:要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着力点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现代化中蕴蓄高远的精神追求,创造更多增进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经典性”意味着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在世界文明史上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各民族都有作为其精神信仰的经典。

  中华文明的古老经典,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反映了中国先民对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后世许多思想都可以从中找到最初的原型,由此而形成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从这些重要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保护它、研究它、传承它,对后世子孙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经典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的,其经典性内容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等等。

  比如,“仁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概念。其实,在孔子之前,“仁”的基本内涵已较为清晰。《诗经·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之句;《国语·晋语》记载早于孔子一百余年的骊姬对晋献公说:“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综合这些文献,“仁”早期指个人品格,后来具有“爱人”“利国”等义。其他如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都是儒学中的重要思想,它们都没有止于原始儒学的内涵,而是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不断自我革新,呈现蓬勃生机。

  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就是要进入历史文化语境,准确、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把握其渊源与脉络,萃取其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人文关怀的独特文化精神,发掘其中富有恒久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而后致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对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秉持包容性:要以吸纳世界文化精华为生发点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然要秉持包容性,海纳百川、贯通古今、连接中外,从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更广阔的生发空间。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发展出一系列富于包容性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诸如“厚德载物”的修养之道、“因睦以合族”的治家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兼听则明”的治国之道,以及“协和万邦”“修德来远”的民族、国家间交往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中外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的故事不胜枚举。两千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一条横贯东西、联结欧亚的古丝绸之路,这条路成为经贸往来之路,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更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越发广泛、主动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其后,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最终寻得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中华文明新的境界。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方向,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源泉与广阔发展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包含着中国人的天道观、自然观等对世界本原、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顺应等理念,这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等观点、主张有高度契合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以百姓心为心”等价值理念,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高度契合;中国人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和理想境界的价值追求,同马克思主义胸怀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也有契合性。

  今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应立足“两个结合”,坚持开放包容、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断深入研究并持续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征程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体现丰富性:要以多渠道、多样化创新表达形式与途径为突破点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要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多渠道、多样化创新的表达形式与途径等推动“两创”广见实效。

  多方主体共同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相关部门可通过政策支持、资源供给等措施,比如建设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长廊、文化公园、主题公园,搭建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可与作协、艺术团体、博物馆等进行跨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创造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学校可组建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团队,加大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体系,组织开展相关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师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有效性。

  多维艺术形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可用现代话语让传统文化呈现新的面貌,或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曲艺杂技、文学作品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艺术与娱乐活动,或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融合出版物、网络文学IP产业等现代文化形式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现代数字技术特别是信息化、AI技术,具有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摄取、存储、处理和生成各种文化元素的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持,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皆为文化传播新样态。可用现代传媒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古典文化的艺术情境,或借助VR、AR、XR等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或运用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文化体验。

  总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只有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愿,立足中华文明特性,吸纳中华文化经典精髓,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创新表达形式与传播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才能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人类的共生共长,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作者:李耀平,系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高中教研室主任;闵勤勤,系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国际舆情研究部主任、“学习强国”科学教育采编部召集人)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