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风商道 >儒商动态

李晓:传统商道智慧与现代企业经营

2017-03-24 10:42:00  作者:李晓  来源:国学网

  编者按:12月28日,以“儒家商道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为主题的“博鳌儒商论坛”2016年会在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址隆重举行。博鳌儒商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晓做题为《传统商道智慧与现代企业经营》的演讲,全文如下:

  

  博鳌儒商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企业家朋友,

  非常荣幸受黎教授的邀请参加这次盛会,而且非常荣幸做主题演讲。给各位报告的题目是《传统商道智慧与现代企业经营》。 

  大家一定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我们伟大的民族不光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也创造过非常发达的工商业的文化,包括曾经是最为先进的国际贸易,也就是丝绸之路。这些先进的工商业,它也是我们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大概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也没有办法搞清楚方兴未艾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在这个工商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光是留下了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千里运河等历史遗迹,也留下了很多直到今天都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商道智慧。这些商道智慧凝结着企业家先辈们对商业本质的认识,对企业管理规律的探索,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之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失变得暗淡无光,也不会因为时过境迁丧失它的价值,依然在企业经营当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何以见得呢?我们凭什么如此肯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下面,借助几个现实的案例对此做一个简短的汇报。 

  我所选择的案例来自于2000多年以前的一个文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经典名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货殖列传》是第一部为商人企业家树碑立传的著作,其中记录了52位商人的商贾传奇。司马迁深刻揭示了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本质以及规律。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儒商”,而儒商的鼻祖子贡经商的事迹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司马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什么叫富无经业?富就是发家致富,经就是特定的意思,业就是行业。发家致富没有特定的行业、固定的门路,360行,行行出富豪。你不能讲房地产一定赚钱,不能说电商肯定能够成事。所谓“货无常主”,货就是资财金钱,常就是固定不变的意思,主就是它的主人。金钱财富没有固定不变的主人,财是可以流动的。如果在特定的时间里,财富总量就是一个固定数值的话,那么在特定的时间里,数量可能不变,但是主人会变。,变来变去的只是它的主人,它总是在不同人手上聚,在不同人手上散,散了聚,聚了散。而决定财富在谁的手上散,谁的手上聚,就是司马迁讲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能的人就是能够按照规律来做事的人,即使白手起家,金钱也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拒绝按照规律做事的人,即使坐拥一座金山,也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为了说明“富无经业”的道理,司马迁举了好几个例子: 

  “田农,掘业,秦扬以盖一州。”田农就是种庄稼,是比较笨的活儿。“掘”是一个通假字,等于“拙”。古汉语有一种语言现象叫“通假”,就是用字形或者读音相近的字代替另外的字使用,拙的反义词是巧。经商脑袋要灵活一点,而做工手要灵巧,所以,从事工商业要求心灵手巧。干农活好像没有那么多讲究,肯下功夫下力气,老天爷帮帮忙就会有好收成,因此干农活是比较笨拙的工作。而一个叫秦扬的人,靠着这种比较笨的工作“盖一州”,就是成为一方首富。 

  “贩脂,辱处也,雍伯千金”。贩脂,就是经营油脂生意,脏兮兮的,不是很光鲜亮丽,不是像金融业西装革履的白领那样体面。但是靠着这种脏兮兮的工作,一个叫雍伯的人拥有了数以千计的黄金! 

  “卖浆,小业也,张氏千万”。卖浆,就是经营汤汤水水的生意,所谓的“小”就是利润微薄,一杯浆、一碗水,值不了多少钱。但是一个姓张的家族,却能够靠着这种买卖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家财! 

  “洒削,薄技也,郅氏鼎食”。“削”就是刀,刀用久了就钝了,必须在磨刀石上磨一磨。什么叫“洒削”?就是所谓的磨刀,这种工作谁不会啊?技术含量并不高深,“薄技也”。但是靠着这门手艺,一个姓郅的家族能够“鼎食”。过去说一个人吃饭排场很大,有一个词叫“列鼎而食”。鼎的本来用途其实就是锅,下面有三四条腿,是为了方便点火加热,说白了类似今天的火锅。当然用鼎的数量不能随便,而是根据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规格。天子数量最多,能用九个鼎,下面的诸侯依次减少。您看过上“列鼎而食”这种王侯般生活的,竟然是一个磨刀的。 

  “胃脯,简微也,浊氏连骑”。胃脯,就是把动物内脏做成熟食来卖,技术不复杂,规模也不需太大,夫妻小店都可以干,是既简单又微小的生意。但是一个姓浊的家族能够“连骑”,出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个豪华的车队。我们只要看到这样的豪华车队浩浩荡荡出来,就可以知道那家做熟食生意的老板出门了。 

  “马医,浅方,张里击钟。”这说的是马医就是兽医,浅方就是技术并不高深。但是一个叫张里的兽医却可以击钟。钟就是编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乐器。所谓击钟,就是张老板家里面养着一个豪华的乐队。 

  这些有名有姓的富豪或者是家族,他们从事的买卖是不是一些惊天动地的大生意呢?不是的,搁到任何时候都是边边角角的小生意、微不足道的小买卖。但是,靠着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意、边边角角的买卖却能干成大事业、做出大文章、造就大富豪!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司马迁后面一句话就是答案:“此皆诚一之所致”。 

  “诚一”这两个字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我们这辈子如果把这两个字琢磨透了,我们这一辈子或许不会平庸;我们世世代代如果把这两个字做到位了,世世代代也会有出息。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真是到了一个需要安下心来、扑下身子,认认真真把这两个字想明白做到位的时候了。那么,“诚一”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诚”,我个人理解就是精诚。“诚”这个字现在使用频率非常高,不过经常把它理解成诚实守信,做人要真诚,经商要诚信,毫无疑问在这个地方它也有这层意思。但是,除此之外,大家一定知道在中国话当中,还有一个词汇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水滴石穿就是典型,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坚持不懈地滴下去能够把石块击成粉碎。请问,把石块击成粉碎的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吗?一滴水没有那么大的威力,而之所以能够“水滴石穿”,恐怕是因为水具备了三种状态:第一,水要有高度,有一定的高度方能产生一定的力度,如果水滴紧贴石块就没有那么大的力度。第二,相对聚焦,如果漫天洒水,像草坪上的水洒,小坑都砸不出来的。第三,持续。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怎么理解“诚”呢?就是坚持不懈的一种态度、百折不挠的一种干劲。“一”,就是专注,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所谓的“诚一”,就是所有能量、所有精神、所有资源、所有力气,都灌输到一项工作当中去,追求精进,做到极致。“精进”这个词汇来自于佛教,是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之一,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越做越好,而且不断改进,与时俱进。所谓“极致”,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沿着细致、精致、再到极致的路,把它做好,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时间过去两千多年了,司马迁在这段经典文献当中揭示的这种商业经营的规律,有没有因为时过境迁丧失它的价值呢?没有。不仅没有,反而能够帮助我们反思清楚当下一些困扰我们的中国企业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新与老、多与少、快与慢、大与小。我相信在座的企业家朋友,在我们经商办企业,搞经营、做决策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面临这些问题,而且有可能遭受这些问题的困扰。 

  为什么说司马迁这段简简单单的古文献,就能让我们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搞清楚这些问题呢? 

  下面,简单从几个方面运用几个案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请问大家,“贩脂”的生意,现在有没有做的?有啊!金龙鱼、鲁花,推而广卖油的还有中石油、中石化,哪一个工作人员是西装革履,一定是蓝领。可是他们从事的是多大的买卖啊! 

  “卖浆”,有没有了?有啊!比如永和豆浆、王老吉、加多宝、哇哈哈、星巴克、可口可乐……不都是在卖浆吗?都是跟水打交道啊。永和豆浆不过是水里加点豆子,王老吉、加多宝只不过水里加一些凉茶,星巴克只不过在水里加一些咖啡,可口可乐也就是在水里面加上一些大家搞不清楚的玩意儿。一杯水、一碗浆能值多少钱?但是人家做成百年老店、做成世界级企业! 

  “胃脯”还有没有?怎么没有?!比如北京的烤鸭,大家熟悉的小吃周黑鸭,都是啊!卖鸭脖子的周黑鸭,到香港上市,据说市值超过100多亿港币,现在照样做成大企业。 

  请大家注意,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提到过的一些生意,曾经造就过有名有姓的富豪。两千年过去了,这些生意不仅还有,而且同样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大企业。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说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传统产业不行了”的说法,恐怕是有问题的。 

  最近这些年,我与企业家朋友交流的时候,经常会问问:张董做什么工作?李总从事什么行业?结果,有些企业家朋友说:“李老师,不好意思啊,我做的是传统产业。” 

  我听了以后非常纳闷:传统产业怎么了?怎么成了不好意思的事情了?怎么让人觉得丢人显眼了?没面子了?羞于启齿了? 

  这些年,确确实实很多舆论忽悠说传统产业不行了,代表着过去、意味着落后,没前途、没未来,只能走向死亡、被人取代。于是,传统产业这个词被搞得灰头土脸的,简直成了死路、绝境的代名词! 

  高新技术、朝阳产业、新兴领域,当然需要我们追捧,必须大量投入,应该大力扶持,这关乎国家崛起、社会未来、民族前途。但是,在“喜新”的同时,一定要“厌旧”吗? 

  请大家看一看,司马迁当年列举一些行业,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人做,而且做的相当不错?怎么就传统产业不行了?难道这些行当不能做了吗?没有市场了吗?人们不需要了吗? 

  实际上,在我们的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产业”,不仅没有,反而有很多行业是“固有”的,现在有、将来肯定也有,而且永远会有。比如与吃有关的餐饮业、与穿有关的服装业等等,自古以来就有,而在未来,我们简直想象不出来哪一天会消亡。传统和新兴,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吃饭,时至今日,反而是纯天然、无污染、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与现代的生物科技毫不沾边的食品,是最先进的。 

  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产业究竟是传统、古老?还是新兴、朝阳?实质上只在于做法的新旧。很多新兴领域、朝阳行业,都只不过是在传统的产业之中,换了工艺、变了材料、改了手段罢了。比如,商业贸易,过去卖个东西要摆摊、开店,现在大量上网卖。卖的形式变了、办法改了、手段换了,卖东西的本质有没有变?没有。不管在哪卖、卖什么,都必须给客户创造价值,都不能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伤天害理,都必须合规经营、守法管理。变的只是形式、换的只是办法、改的只是手段,卖东西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这不就是“新和老”的关系吗?它让我们明白了在行业选择上,可以“喜新”,但不要简单地“厌旧”。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变化,有很多东西当然需要变,我们当然应该全身心地拥抱这个变化的世界。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世界有变有不变。 

  我们究竟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呢?《道德经》讲得好:“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只有懂得永恒不变的规律,才称得上是富有智慧的明白人,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不知常”,不懂得永恒不变的规律。“妄作”,也就是乱变、瞎变、胡变,别人变我们跟着盲目的变,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凶”。把人给变死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全世界的商业规律告诉我们,只要本质不变,规律永远会发挥作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的企业家先辈们,用他们的泪水、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已经过时了,已经死亡了,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它就没用了,根本不是这样的。 

  我们刚才分析的只不过是“新和老”的关系,实际上,围绕“大与小”、“快与慢”、“多与少”,我们都能够从这样一些古老的经典文献当中获得启迪、产生感悟。 

  企业经营是这样,企业家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同样离不开古老的传统文化。 

  今天早晨,我在微信里收到了黎红雷教授分享给我昨天他本人的精彩演讲,还有苏州固锝吴念博董事长非常好的发言。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吴董的企业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营造一个幸福的企业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无独有偶,我和在座的黎红雷教授、张国刚教授共同教过的学生,华商书院广州校友会,他们的“幸福人生”以及“幸福真气”,与吴董苏州的幸福企业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华商书院广州校友会的“幸福人生”、“幸福真气”,以及吴念博董事长的“幸福企业”,让许多企业家朋友以及家人、员工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让他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健康,让他们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幸福,让他们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和谐。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当我们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我们的产品畅销全球,我们的资本输出海外,我们的技术迈向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商道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家身上发扬广大而且走向世界,造福更多的人生!谢谢大家!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