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张岂之 石仲泉 2021-06-29 15:35

张岂之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名誉理事长

  中华文化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孔子很早就提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提出要包容,要相互吸收相互学习。

  必须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基本命题和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华大地之后必然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首先要“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才能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论识工具”。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矛盾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实际,既包括中国的现实斗争实际,也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最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汲纳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它根植于中国土壤,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护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都具有博大的吸纳性,相互融合贯通

  张岂之:我们有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为什么五千多年的文化始终没有中断?原因在哪里?这说明中华民族本身具有文化内在力和强大的传承力。强大的传承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它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很早孔子就提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提出要包容,要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这是很伟大的见解。从传承的角度讲,2500多年前孔子能把这些道理用很精练的话归纳出来,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把他讲的话记录下来,几种笔记反复推敲,然后流传至今,到今天的时代我们觉得仍然实用。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没有偏激性,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使道家等诸子百家都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发展有创造,今天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可以包容结合。

  马克思主义尽管属于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两者都有博大的汲纳性,使它们能够融合相通,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一方吃掉另一方。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但是,它为何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首先因为它是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最先进的文化形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里,首先是被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吸收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此外,还有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且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作为这样一种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最先进的文化形态,也说明它与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明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这种包容性和共通性,以及它作为“发展着的理论”的发展性,在来到中华大地之后必然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首先要“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才能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论识工具”。这既是它作为最先进的文化形态所需要的,也是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