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杨泽波: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

西周末年有过一场可称之为“早期启蒙”的思想运动,其性质和作用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相类似。受其影响,孔子所论之天虽然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但那只是守成的一面,其思想的重点在人不在天,这才是创新的一面,也是...

日期:2025-04-29

任俊华:朱熹治家之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推究事物的发展形成之理,善于从根源着手,寻其大根大本,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基础环境中,家庭教育...

日期:2025-04-28

杨乃乔:先秦思想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肇始

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沉淀着一脉厚重的诠释学传统,这就是历代儒家士人对《五经》或《十三经》的解经释义传统。历史上把这一传统称之为“经学”,而经学又构成了中国诠释学的主脉,这就是被国际学界所...

日期:2025-04-28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颜氏家训》,署名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南宋著名学者陈振孙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它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家训,何以称其为家训之祖呢?《四库全书总目》的解释,只是“卷帙较多耳”。卷帙多,篇幅长就可以...

日期:2025-04-27

马会祥:《论语》中子贡的形象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孔门十哲之一。

日期:2025-04-25

李锦全 李宗桂:孔子思想与儒学的承传发展——李锦全教授访谈

李先生好! 受《孔子研究》彭彦华主编的委托,对您进行学术专访。那我们就直接切入主题。

日期:2025-04-24

黄玉顺:荀学的三种历时范式及其共时模型

我谈一些感想。我早就知道荀学专家左藤将之教授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结识的机缘,今天是第一次见,非常高兴!今天这里在座的还有路德斌教授,他也是荀学专家。除了这两位荀学专家之外,在座的其他人,包括我自己...

日期:2025-04-24

房伟:以“第二个结合”激活礼乐文化的生命力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历史演进而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构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型礼乐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

日期:2025-04-23

罗雪迩: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文艺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做好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优化其国际传播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日期:2025-04-22

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儒学的变与不变》,试图探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日期:2025-04-21

任剑涛 | 至道距离:大变局中的齐鲁变革限界

孔子的国家重建理念需要重述。在历史背景上,周制的裂变与列国的纷争,让他在周游列国时,国家重归秩序的问题始终萦绕脑际,列国制度尝试之优劣因此呈现。在比较视野中,他以周制为基点,对唯求富强的周邦齐国评...

日期:2025-04-19

杨葵: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式现...

日期:2025-04-19

王诚:《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要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说文》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后来《说文》本身具有了与经典...

日期:2025-04-19

张继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日期:2025-04-17

周建波:《孔门理财学》:中华传统经济思想走向世界的早期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的学科,始终处于理论探索的前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更蕴含对中国传统...

日期:2025-04-15

朱汉民:从“天帝”到“天理” “天”的理性化之路

殷商时期,“帝”与“天”作为最高信仰对象逐渐融合,奠定了“六经”中“天”的信仰基础。

日期:2025-04-14

彭国翔:“文武双全”的阳明学者

作为中晚明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社会运动,阳明学是由包括王阳明及其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代弟子、门人与后学这些“阳明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这些“阳明学者”主要是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物,是思想、知识...

日期:2025-04-12

王硕:阳明学者眼中的孔子

作为儒家的开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仅受到广泛称述,而且历经了多番更动。先师、圣人、素王、教主……种种形象塑造,实构成一幅观念图景,生动反映着思想的流变与历史的转进。活跃于中晚明时期的阳明学者,对旧...

日期:2025-04-12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认真阅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发挥古镜今鉴作用,对于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期:2025-04-11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仁”是仁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仁”,思想家们有不同的解答。虽然在整体上,可以说“仁”就是“爱人”,也因之有以“仁爱”为标识的孔子的仁学。

日期:2025-04-11

李凯:先秦时期的“记忆达人”

先秦时期,有不少具备“讽诵”本领的“记忆达人”。《周礼·春官·瞽蒙》说“瞽蒙”有“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之责。

日期:2025-04-11

卓然:凝视《诗经》之洵美

“洵美”,来自《诗经》。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日期:2025-04-11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无论思考古与今,还是思考中与外(西),自由话题总是横亘在那里。无疑,对发迹于西方思想的自由问题,汉语学界已经进行了相对充分的思考;而对中国人而言,如何将西语世界中的自由言说,与中国人作为中国人而存在...

日期:2025-04-10

杨国荣: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卦象、爻辞表征多样的事物,表现了认识和作用于世界的趋向。以吉凶的预测为旨趣,《易经》同时关乎人的推论过程,其逻辑前提是存在的统一: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日期:2025-04-07

欧明俊: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与史学关系

日期:2025-04-07

李昌舒:中国古典美学的雄浑

中华美学一直以来都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范,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范畴与艺术观念。

日期:2025-04-07

余开亮:中国文化中的平淡之美

《二十四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这一对诗之平淡风格的意象式批评,全面揭示了古典冲淡或平淡之美的文化意蕴。

日期:2025-04-07

周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荀子礼法思想管窥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政局动荡、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交融,为荀子礼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素材。他将“仁”“义”等理念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日期:2025-04-06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人格,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而在塑造君子人格的漫漫长路中,让生命深深扎根是关键所在。《论语》是生命面向生活的学问,作为儒家...

日期:2025-04-06

常文相: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

日期:2025-04-06

刘强:“孔门四科”的推陈出新——《世说新语》门类发微之一

近些年,在中国图书市场,《世说新语》大受欢迎,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似乎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大IP”。随着近年华语电影《周处除三害》的走红和电视剧《城中之城》的热播(前者直接以《世说新语·自新》周处的故事...

日期:2025-04-03

臧峰宇:深刻理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哲学内涵

百余年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强调“民心是...

日期:2025-03-31

徐艳玲: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真谛

“胸怀天下”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与奋斗的襟怀格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来取得重要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

日期:2025-03-30

安志伟:汉语语汇 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汉语中流传着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文化语汇。它们在交际中彰显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历久弥新。季羡林先生曾说:“这些‘语’,在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

日期:2025-03-30

徐庆文:中国古典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铺就文化底...

日期:2025-03-30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弹指挥间,我踏入北京大学已有70个年头,在北京大学执教65年。

日期:2025-03-24

孙霄:儒家生态智慧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跨文化影响

19世纪30—60年代的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国民族文化建立的重要时期,这场文艺运动中的作家们关注到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

日期:2025-03-21

陈来:把礼的精神、结构、气质等提炼出来,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日期:2025-03-19

高金国:孔子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

“教学相长”是儒家的重要教育理念。一般认为,这个理念源于《尚书》,被孔子发扬光大。《礼记·学记》中引用了《尚书·兑命》中的文字:“学学半。”前一个“学”,读作xiào,意思是“教”。“学学半”,就是“...

日期:2025-03-21

陈霞:继承前辈传统 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

日期:2025-03-17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期:2025-03-17

赵剑英:持续推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日期:2025-03-17

王学典:古典儒家生活方式与新型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打造

日期:2025-03-17

黄玉顺:顾炎武“实学”方法论

顾炎武的“实学”是一个不同于宋明理学“实学”的新概念,具有一般学术方法论乃至“哲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其“实学”的宗旨并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而是“修己治人”。其“实学”的纲领是“论学论政”...

日期:2025-03-13

朱承:《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尚书》中的政治认识主要围绕“治乱”问题展开。《尚书》认识到自然灾害、为政失德、四方叛乱等因素必然带来秩序危机,对于为政者来说,除了积极应对自然挑战并改造自然为民众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之外,更重要...

日期:2025-03-12

梁涛:孟子的“理想时代”——《孟子》新读之十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共有十四章。其中,七章是孟子劝说宣王行仁政,双方的态度和缓,气氛融洽,对话的时间应该是在伐燕之前;还有七章记载了孟子对伐燕的态度,以及对宣王的批评,往往言辞激烈,...

日期:2025-03-11

朱昌荣:陈廷敬家族的家训与家风

 在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的陈氏家族声名远扬。这个家族在山西泽州(今晋城),跨越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大学士陈廷敬更是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清初社会的重建贡...

日期:2025-03-11

在今天如何办一家儒家书院?推荐汪亮博士做的这份书院策划书

2022年年初,我和本地一位著名乡贤交流,这位乡贤热心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本地建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

日期:2025-03-10

汤勤福:疑非圣人之言 朱熹论《孝经》

朱熹是重视《孝经》的,因为《孝经》中蕴含着义理。他认为《孝经》传自孔子与曾子答问的内容是“经”,其他“杂引传记以释经文”的内容属于“传”。他对混入“经”中非圣人之言,尤其是背离圣人之言是持批评意见的。

日期:2025-03-10

焦国成:历史变迁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

日期: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