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的为政方略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苗德乾 2018-09-27 17:08:00

  二、孔子的为政方略

  孔子的为政方略,重点强调上行下效,国君要率先垂范,大臣要忠君爱国。勤政,爱民,节用,诚信,处处充满着仁爱的情怀和民本的光辉。

  《论语·学而》:子曰:“道(dǎo)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比较大的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敬业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安排老百姓做一些公共事业,要在农闲时节”。

  《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对待大臣,大臣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对待大臣,大臣应该以忠诚来事奉君主。”

  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特别侧重于对国君的要求。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请教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国君不遵守国君的规矩,大臣不遵守大臣的规矩,父亲不遵守父亲的规矩,儿子不遵守儿子的规矩,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孔子在这里是强调双边的平等关系,其中包含了极深的情感色彩。重要的是在这样平等情感之上的秩序,尤其是把国君和父亲放在主动的位置,要率先垂范。任何社会没有秩序和节奏,都谈不上发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和谐的秩序。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请教孔子如何执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坏人,亲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君子的品德就像风,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风一吹,草必然跟着倒向你着力的方向。孔子希望当政者以善行感化老百姓。

  《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会服从?”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恶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不服。”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于我,为我效劳,该怎么做?”孔子说:“面对老百姓庄重,他们就会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顾老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诚;推举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地为你效劳。”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从政之道。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带动老百姓勤劳。”"子路要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朱熹注"勇者(指子路)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论语·子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孔子说:“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论语·子路》: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说:"如果有实行王道的人出现,一定要努力一辈子才能使仁德泽被天下。"

  孔子面临的大势是霸道渐兴,王道衰微的年代。若要使世道能够达到仁德行于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

  《论语·子路》: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论语·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有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做国君难,做大臣同样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难,(就会努力勤勉的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有一句话能使国家灭亡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我做君主没有感到有什么快乐的,唯一高兴的事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他说的话正确,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他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丧国吗?"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滥无节制,花言巧语的人太危险。”

  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尽善尽美,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老百姓懂得礼法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不懂得礼法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

  孔子的这两句话,历来争议很大。过去多半表述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礼法去做,却无需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么做”。“文革”中“批林批孔”更是以此把它作为孔子“愚民政策”的证据。我们结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略,孔子为什么办私学?为什么教书育人?不就是要把老百姓从愚昧、穷困中解救出来,怎么又会专门“愚民”呢?要么是这些解读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民族败类恶意诋毁“万世师表”!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又说:"富起来后,又要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都是随机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教育高明就在于随机点化。于平常、平淡之中进行教化,有润物无声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达成学用的结合。我们看师徒的这段对话就很有意味,旅游随机看到的情况,一句平常的感叹,引起学生冉有的追问,而且一问到底,穷追不舍。这里体现了孔子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后教,边富边教。自古以来,所有的优秀统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众。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孔子的富贵观。孔子一贯正视人的正常欲望与合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高尚品德。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显贵,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会要的。贫穷和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君子是不会去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仁者与不仁者在对待财富与权力地位上的区别。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这里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不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即使粗茶淡饭,能够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这就是孔子的快乐。

编辑:郭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