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代表热议让文物“活”起来 需挖掘文化内涵

来源:新京报作者: 2018-03-07 08:50

3月3日,人民大会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国家文物局局长表示,盘活文物需精准施策,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文物活动
  凭借节目《国家宝藏》,27件国宝文物意外走红,尘封的文物在人们的生活里“活”了起来。
  节目的播出也拉升了博物馆的人气。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观众数量猛增,只为一睹“瓷母”真身;河南博物院观众人数较往日增长1/3。春节期间,全国诸多知名博物馆客流暴涨,逛博物馆成为过年节目之一。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这一倡议自2013年提出来,至2017年末产生生动的实效。许久未进博物馆的观众或许会发现,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随着新技术、新服务的应用,逛博物馆、看文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让文物更多、更好地“活”起来,发挥文物和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全国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精准施策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对最近两档文博类电视节目评价颇高,一个是《国家宝藏》,一个是《如果国宝会说话》。
  “《国家宝藏》是9家博物馆拿出国之重器,解说嘉宾也是人们都熟悉的。节目内容除了文物本身,还有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昨天,刘玉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一档纪录片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主要面向广大青少年,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接受的语言和感兴趣的故事,拍摄100集、介绍100件套文物,系统阐释其文物价值、文化价值。
  刘玉珠表示,这两档节目一个“高大上”,一个“接地气”,面向不同人群介绍我们悠久的历史。“让文物‘活’起来也有一个精准问题,针对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不同的文物节目和活动,让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对中华文明感兴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
  将制定政策加强对民间文物的保护
  除了国有博物馆,还有大量文物收藏在民间。
  刘玉珠认为,民间文物收藏和民间文物的保护利用需要引导,规范文物市场,使其活跃有序健康发展。
  “民间文物收藏数量很大,是中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引导民间收藏,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也是政府的责任。”他说。
  刘玉珠介绍,针对民间文物管理和利用,近几年,文物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了各方意见。目前正着手起草这方面的政策,希望能引导民间文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和服务,支持民间文物发挥作用,推动文物收藏健康繁荣发展。
  “当然,民间文物积累的时间长、问题多、争议大,涉及认识问题、法律问题、政策措施问题,以及鉴别问题、内涵阐释问题等等。”刘玉珠说,这些问题需要积极而又审慎地解决,目前正稳步推进。
  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王春法
  让文物“活”起来电视节目不是唯一方式
  3月6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数量存在着巨大差距。以故宫为例,其186万件藏品,展出的不到1%。国博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的也只有大概2万件。
  王春法说,博物馆目前确实肩负着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热播的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我们今年也会尝试其他方式盘活文物资源。”
  他介绍,目前国博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未来能将藏品数据公布,至少能让观众知道国博中有哪些文物、现在是什么状况。同时,国博也会与地方博物馆合作,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实现馆际互借,推动建立展览交流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齐玫
  传统文化应深入结合中小学教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员齐玫看来,让文物“活”起来,发挥作为历史文化实物见证的作用,要注重与青少年教育结合。
  “此前我负责的海昏侯展览,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汉代文物。学生看到这些文物惊叹,古代人这么聪明,能达到这个高度。他们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齐玫说,博物馆的展览对青少年来说是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所。
  齐玫说,2012年起,北京市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提升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项目。每名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进行课外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齐玫认为,传统文化还应更深入地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此次人代会上,她带来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课堂、进教材的建议。
  提出建议的初衷,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她认为,树立青少年爱国情怀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有法律保证的教育体系及内容。
  追访
  《国家宝藏》热播 博物院院长成网红
  《国家宝藏》热播后,引发全国“博物馆热”。在第三期节目中,河南博物院展出了九大镇馆之宝中的三件——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和妇好鸮尊,受到网友热捧。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国家宝藏》热播,带动了河南博物院观众人数增长。
  马萧林介绍,节目播出后,很多年轻观众冲着三件镇馆之宝来逛博物馆,观众量比平时增加了大约1/3。“平时日均观众量三千人左右,周末日均五千人左右。节目播出后,观众人数大约达到了七八千。春节期间,日均观众量最高时达到一万六千人。”
  在节目中介绍文物的马萧林也成了“网红”。他回忆,有一次刚走出河南博物院大门,就有几个年轻姑娘喊:“马萧林院长”;还有初二学生看了节目后来看国宝,拿着河南省博物院的明信片要签名。
  “大家通过电视认识我们,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激励。以后我们工作会做得更好,给观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马萧林说。
  关于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现状,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7万件,目前主场馆正在封闭进行抗震加固维修。闭馆前,实际陈展文物五千件左右。
  马萧林称,未来将通过馆际交流,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将收藏在库房中的文物“动”起来。主展馆重新开放后,新展览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采用AR技术、视频直播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互动。另外,还会采用专家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传播文物信息,并将文物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当中,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
  新京报记者 张维 李玉坤 倪伟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