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做人之根本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作者:董海发 2017-05-08 10:17

 

  解放以后,特别是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们把孝亲文化视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断加以批判,把中华传统美德孝子贤孙这个褒义词硬是批判成封建主义的贬义词,从而造成今天逆子恶孙泛滥成灾。一直到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题目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建国整整58年,党报才第一次把“孝道”当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面提出,随后,中央和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孝行天下”栏目,各地也开始评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国家也从2010年开始给年满6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016年开始在农村兴办幸福院,让农村空巢老人有地方吃饭、有地方娱乐、有地方锻炼,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小康目标。

  一、“仁”是孝亲文化的道德内涵、逻辑起点

  儒家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仁”字。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也就是说,仁,就是爱人,孝敬父母是家庭最大的爱、社会主要的爱、人类第一位的爱。故孔子又曰:“孝,德之始也”。《说文解字》曰:“仁,亲也”,孟子曰:“仁者,爱人”。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所以,仁,就是人与之人间相互亲爱,而不是相互仇恨。

  “仁”字的构成寓意两个人之间相互亲爱:

  第一、父子两个人相互亲爱——父对子不“慈”,就是不仁;子对父不“孝”,就是不仁;

  第二、兄弟两个人相互亲爱——兄对弟不“友”,就是不仁;弟对兄不“恭”,就是不仁;

  第三、夫妻两个人相互亲爱——夫对妻不“义”,就是不仁;妻对夫不“顺”,就是不仁;

  第四、朋友两个人相互亲爱——相互之间“诚信”、“相信”、“信任”,就是相互仁;相互之间“欺骗”、“猜疑”、“防避”,就是相互不仁;

  第五、君臣两个人相互亲爱——君对臣不“慈”,就是不仁;臣对君不“忠”,就是不仁。

  儒家文化精髓之所以可以概括为一个“仁”字,就是因为这个仁是一颗善良的人性种子——

  第一、种在家里就能结出孝敬父母、恭兄友弟的“孝”与“悌”的家庭伦理道德的成果;

  第二、种在学校就能结出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敬”与“爱”的师生关系和睦的成果;

  第三、种在社会就能结出泛爱他人、诚信朋友的“泛”与“信”的社会公德的成果;

  第四、 种在国家就能结出忠于职守、效忠祖国的“廉”与“忠”的政治伦理道德成果。

  由此可见,一个“仁”字,在家庭、社会、国家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A、仁者爱人——在家里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孝子,这是做人的起点;

  B、推己及人——在社会上做一个善人、好人、君子、圣人,这是做人的过程;

  C、推家及国——在国家做一个效忠祖国的忠臣。(在封建社会是效忠皇帝的忠臣,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效忠祖国的赤子。)这是做人的终点。

  这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做人的方向、做人的标准、做人的追求!

  由此可见,做人的根本、做人根基、做人根子就在“孝”,没有孝,就不是人,而是野兽。忤逆父母、甚至杀害父母的逆子,就是有人形、没人格,披人皮、没人性,穿人衣、没人品的衣冠禽兽。

  中华第一孝子是上古时代的舜帝。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是践行孝亲文化的道德楷模。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孝敬父母的内容、方法会与时俱进的不断大更新的,但孝敬父母的思想、精神是永恒不变的。

  汉字是古代圣贤创造的,很多字都储存着圣贤们的丰富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例如在“孝”字的形、音、义中,就寄托着上古圣贤对后人如何行孝的嘱托和告诫。

  二、“孝”的象形是上“老”下“子”,寓意父子关系既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上下颠倒。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儿子,以幼儿搀扶老人之形,以会孝敬父母之意。故圣贤造“孝”字,“老”上而“子”下。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父母给的。天大地大,父母恩情最大,河深海深,父母恩情最深,终生难报万一。因此,父母理应成为儿女心中最受崇敬的人。在家庭伦理道德上,父母永远居于受孝敬的上位,儿女永远居于尽心孝养的下位。这是孝行天下的永恒法则,不可颠倒。

  “孝”字下从“子”,而不从“人”,亦有深意寄焉。心理学家说:对儿女进行孝悌教育,3岁至7岁是最佳时期,再晚就收效甚微了。我们圣贤深谙此理,故造“孝”字时,宁从三画之“子”,不从二画之“人”。成人之后再进行孝道教育已经晚了。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孩子5岁以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中西方学者都认为;父母才是塑造孩子道德灵魂的首席工程师、全能建筑师、终身监理师,学校老师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辛勤园丁、伟大园艺师、临时监理师。

  三、“孝”的读音与“效”同音,寓意“孝”是长辈示范晚辈效仿出来的

  《说文解字》讲“教”字时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段玉裁说:“下效,故从孝”。“效”是仿效、效法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上”指父母,“下”指儿女。儿女们的孝行,不是天生的,是从父母和长辈那里效仿、模仿、效法来的。父母孝则儿女孝,父母不孝则儿女多不孝。故“孝”与“效”同音。我国古代有则故事:有个逆子用筐背着把老人遗弃山里,回家时不要筐了,跟着他的小儿子说:“把筐留拿上,等你老了我好背你啊!”孩子的效仿、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孝”与“效”同音,这是圣贤先哲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如果你希望儿女将来孝敬你,你就要首先做个孝敬自己父母的好榜样。央视曾经播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儿媳喜气洋洋的给婆婆洗脚,让儿子看到了,第二天她的儿子就效仿、模仿妈妈孝敬奶奶的行为,端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脚。这个孩子就是效仿妈妈给奶奶洗脚的行为,才实施了孝敬自己妈妈洗脚的行为。这说明,孝,是长辈示范出来的,是晚辈效仿出来的。

  四、“孝”的含义善事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高标准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就是“孝”字的含义。许慎的训释,取的就是孔子论孝的最高标准。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问孝”,孔子反问道:“有事弟子(指儿女)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指父母)馔(zhuan 吃喝),曾(竟)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有事儿女干,有酒食父母吃,这是“事父母”,远非“善事父母”,因此不能算孝。又一次“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只叫父母穿暖吃饱,如果没有“敬”心,那就等同养犬马,不能称孝子。孝以敬为本,故有“孝敬”之语。做孝子什么最难?孔子的回答是两个字:“色难。”儿女在父母面前,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表现出愉悦的脸色,让父母高兴喜欢,不能苦脸愁云让父母忧心。因为只有对父母怀有至敬至爱的儿女才能做到,故称“难”。至敬至爱事父母方称“善”。“善事父母者”才是真正的孝子。儿女仅仅做到“常回家看看”距离“善事父母”的最高标准还差十万八千里。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