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这样的文化“两创”,“子曰”越来越国际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解放 2023-03-29 09:44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语言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便捷的交流方式。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先懂它的语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中国语言文字更是蕴涵深邃、独具魅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折磨”后,很多外国人都感叹,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不同笔画构成的方块字、一个汉字的多个读音……这一切让不少初学者捶胸顿足。想要深入学习中文,还得读懂古文,这对“歪果仁”来说,真的太太太难了。

  中华文化散发的迷人魅力,让人着迷。而汉语学习的困难,尤其是读懂中华经典的艰难,让外国朋友望而却步。

  别担心,一波反向操作,将深奥的中华经典送入外国人的生活里。

  中国孔子基金会自2004年起,启动“《论语》译介工程”,前后历时十年,翻译出版了中英、中德、中俄、中法、中韩、中日对照的 6 个语种版本《论语》。

  如果6种语种不够,再来,还有。2021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推出“一带一路”《论语》译介工程最新成果,阿拉伯语、蒙古语、西班牙语、捷克语、葡萄牙语5种中外文对照本《论语》正式发布。

  11种语言版本的《论语》,走出国门,跨越国界,将“子曰”讲给外国人听,把中华文明传递到世界各地,堪称新时代的“周游列国”。

  未来还会有20种、30种外语版《论语》,还有《大学》《中庸》《孟子》的中外文对照读本,这为广大海外读者学习儒家经典、了解齐鲁文化和中华文明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尼山”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制高点,“世界”显示了她的胸怀和视野,“儒学”表明她的学术底色和成色,“中心”告诉大家她是各文明交流集聚的平台。

  经典外译、设立海外分中心、开办海外学堂、举办国际论坛……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让儒学的国际交流,在新时代的文明互鉴中再现“稷下”之风。

  3月25日,第二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圆满落幕,跨越五大洲,来自50多个国家的中华文化爱好者用9种语言诵读演绎《论语》《诗经》《大学》等儒学经典。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中华文化,用自己国度的文化理解中华精神,使得中西方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交往中传播,这才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文明的交流互鉴更需要“两创”。在哪“创”?怎么“创”?

  在传播内容上“创”。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附着在不同物质载体上。除书籍外,还体现在建筑、绘画、服饰等实物和遗址上,举办论坛对话、举行文物展览、进行文创设计等等,通过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增质,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在传播形式上“创”。数字时代,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表达方式,5G、AR智能、全息技术等传播模式不断延伸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知,以更为丰富的传播形式助力文化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和手段。

  在表达方式上“创”。文化交流不能自说自话,要与对方产生共鸣。要用外国人听的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全世界看得懂的方式阐释中国文化。翻译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中华经典,就是创新文化交流的表达方式,把中华文化演绎成外国人可理解、可亲近的文化,从而浸润式的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让外国人用自己的母语学习中华经典,用各种民族文明阐释古老的中华文明,将在交流互鉴中产生倍加效应,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思想、智慧和力量。当全世界都在传颂夫子的思想,渊源悠久的中华文明也将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国际化。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