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分享】常强
来源:作者: 2017-05-21 14:30
“重走夫子路”途中感悟:
“蔚然论语·重走夫子路”活动于5月19-21日举行,我很早就报了名,原本计划全程参与,但由于手头工作,耽误了一天,20日,我从济南乘坐高铁去河南商丘,与这次活动的大部队会合。
我先于大部队到了商丘,利用等待的时间,参观了几处古迹。商丘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到商丘后,我先后到了张巡祠、孔子讲学处、归德古城南门、商丘博物馆、燧人氏陵、阏伯台、商祖祠。
商丘是一座与火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中华第一火种”就在此地。燧人氏是我国最远古帝王“三皇五帝”之首,又称天皇、燧皇,传说他发明了钻木取火,使天下人从此吃上熟食,他因此被誉为“火祖”。
在燧人氏陵东南约0.5公里处,便是阏伯台。阏伯即契,契即商朝君王的始祖。契由于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册封在商丘这个地方,并担任火正,负责管理天下火的使用。契因此又有“火神”之称。契去世后被埋在阏伯台,故此处又名商丘。商丘城也因此得名。
阏伯台南有商祖祠,这里的“商”,即指商朝,又指商人。祠内供奉的是契的六世孙,名曰王亥。王亥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经商,他因此也被视作是华商的始祖。可以说,王亥上承商朝始祖契,下启两个群体:一启商朝王族,二启中国企业家。王亥七世孙汤,取代夏朝,缔造商朝。
由契开始,经王亥,到汤等商朝君王,再到周朝宋国国君、卿大夫等,这些人都是孔子的远祖。
在车上,结合王蔚教授带领大家“重走夫子路”,我想与各位同仁同道分享自己的三个观点,说三句话:
第一句:儒学是精神的武学。
在18号晚上,我们基金会领导宴请了来自全国首家以武学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堂——嘉兴海华武馆孔子学堂的竹韦红老师。这令我不禁想把武学与儒学结合在一起,所以就有了上面这句话。武学注重人之身体潜能技能的开发和研究,而儒学则是对人之精神之心灵的铸造、陶冶、熏陶。武学强身,儒学修心。儒学,不单单是学术,更是活泼泼的生活实践;儒学也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它始终秉持“学在山林,道在民间”的理念。学习儒学,能够使我们的境界更高,心灵更美,心胸更广,精神更强。
第二句话:不做儒家的事,就配不上成景的墓。
在游学路上,“蔚然师门”怀着崇敬之心参拜了子路墓。一般而言,墓地会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我们去那些名人墓地却不会有这种感觉。但凡是在修齐治平上做出可圈可点成就的人,其去世后往往会赢得后人的祭拜,其墓地也会变成香火旺盛的景点。墓地能够变成景点,墓前人来人往,绝对是大功德之人,绝对是在生前践行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家讲究“三立”,但人最终也只会留名于世。我们都要做真正的儒家,不求墓成景,为后世留下个美名,亦足矣。
第三句话:情怀的最佳搭档,是脚步。
毫无疑问,孔老夫子是有情怀之人。而在一直践行儒家思想的人,同样也都是有情怀之人。其中,“情”就是仁民爱物之情,“怀”就是兼济天下之怀。情怀的最佳伴侣,不是思想,不是声音,不是梦想,而是脚步,是践行。儒家讲究“知行合一”,学习知识是行,体认智慧也是行。情怀支撑儒者永不止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总之,“重走夫子路”是一次学习之旅、成长之旅、友谊之旅、寻根之旅、追梦之旅、文明之旅,也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乐旅,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到现在,“重走夫子路”经历了三部曲:由最初王蔚教授一个人的好想法,变成几个人的好方案,再变成一群人的好行动。有理由期待,这个活动将最终变成一项久久为攻的好事业。
蔚然师门,蔚为大观。在蔚然师门,如果说孔老夫子是一面旗帜,那么王蔚教授无疑就是旗杆。让我们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孔子的护佑和陪伴之下,在王蔚教授的带领之下,真正把“齐鲁《论语》公益研读活动”和“重走夫子路”活动打造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文化雅集平台,打造成影响人、造福人、引领人的现象级公益活动。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