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山,离孔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作者:江丹 日期:2022-09-30

  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济宁曲阜举行。这三天的时间里,来自学界以及其他各方的人在尼山纪念孔子,讨论儒家文化,探讨世界文明。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孔子的机会,打破那些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摆脱那些虚无的精神符号,去近距离感知孔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陈宣羽和她的小伙伴们参加了26日晚上的“孔子与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陈宣羽说,这是一个孔子爷爷的故事。她和小伙伴们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音乐里上台,欢快有礼。跟陈宣羽一起参加演出的唐知鸿,曾经惊讶于外地的亲戚家的小孩没有见过孔子塑像,而在他所生活的曲阜,“孔子”早已是一种文化的日常。他们背诵《论语》,并且知道其中那些关于德与行、关于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志愿者刘桐宇、刘亚蕊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她们初来曲阜时,也曾为这里浓郁的儒家元素新奇不已。无论是街道的名字还是建筑的风格,这些第一眼即看到的东西告诉她们,这里是孔子故里。她们以后要走上讲台,成为老师,而孔子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也是“老师”。

  其实,有时候我们赋予了孔子太多的意义,反而忘记了这个看起来最普通但又最珍贵的“老师”身份。参加论坛活动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孔德立说,去一趟孔庙,记住那些景观和建筑的名称、数字没什么用,而是要领悟到孔子的“文教之功”,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纪念孔子的原因。他开拓了“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不再独属于一群人,而是属于所有人,只要想学,都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成为一个好人,或许也是很多人学习儒家文化的初衷,内省修身,学有所成。来自美国的孟巍隆喜欢这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要在对照中学习和反省。他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在中国读了两个学位,并因此找到了合适的平台,学以致用,其中《文史哲》国际版便是为国内的国学家和国外的汉学家建立起一个对话的国际渠道。

  文明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动的,跨越陆地和大洋,跨越肤色和语言。在26日的尼山世界青年论坛上,留学生艾木的外国面孔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有人试着用英语问他,能不能简单说几句《论语》里的话。艾木用中文回答,他都会,“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滔滔不绝。

  我们当然会欣喜于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接受,但我们却不会因此而盲目自大,而是对儒家文化和世界文化形态有着清醒的认知。27日下午,尼山讲堂有多场学者对话,其中不乏关于中西文化互动的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说,儒家文明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存在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敏说,儒学的“万物一体之仁”,可以成为东西方生态文明交流的桥梁。中西文化共处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之中,于互动中寻找契合之处。

  而这也正是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尼山,离孔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作者:江丹 2022-09-30 09:39

  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济宁曲阜举行。这三天的时间里,来自学界以及其他各方的人在尼山纪念孔子,讨论儒家文化,探讨世界文明。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孔子的机会,打破那些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摆脱那些虚无的精神符号,去近距离感知孔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陈宣羽和她的小伙伴们参加了26日晚上的“孔子与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陈宣羽说,这是一个孔子爷爷的故事。她和小伙伴们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音乐里上台,欢快有礼。跟陈宣羽一起参加演出的唐知鸿,曾经惊讶于外地的亲戚家的小孩没有见过孔子塑像,而在他所生活的曲阜,“孔子”早已是一种文化的日常。他们背诵《论语》,并且知道其中那些关于德与行、关于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志愿者刘桐宇、刘亚蕊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她们初来曲阜时,也曾为这里浓郁的儒家元素新奇不已。无论是街道的名字还是建筑的风格,这些第一眼即看到的东西告诉她们,这里是孔子故里。她们以后要走上讲台,成为老师,而孔子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也是“老师”。

  其实,有时候我们赋予了孔子太多的意义,反而忘记了这个看起来最普通但又最珍贵的“老师”身份。参加论坛活动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孔德立说,去一趟孔庙,记住那些景观和建筑的名称、数字没什么用,而是要领悟到孔子的“文教之功”,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纪念孔子的原因。他开拓了“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不再独属于一群人,而是属于所有人,只要想学,都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成为一个好人,或许也是很多人学习儒家文化的初衷,内省修身,学有所成。来自美国的孟巍隆喜欢这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要在对照中学习和反省。他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在中国读了两个学位,并因此找到了合适的平台,学以致用,其中《文史哲》国际版便是为国内的国学家和国外的汉学家建立起一个对话的国际渠道。

  文明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动的,跨越陆地和大洋,跨越肤色和语言。在26日的尼山世界青年论坛上,留学生艾木的外国面孔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有人试着用英语问他,能不能简单说几句《论语》里的话。艾木用中文回答,他都会,“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滔滔不绝。

  我们当然会欣喜于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接受,但我们却不会因此而盲目自大,而是对儒家文化和世界文化形态有着清醒的认知。27日下午,尼山讲堂有多场学者对话,其中不乏关于中西文化互动的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说,儒家文明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存在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敏说,儒学的“万物一体之仁”,可以成为东西方生态文明交流的桥梁。中西文化共处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之中,于互动中寻找契合之处。

  而这也正是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