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2015年两会: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担当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 2017-03-06 11:24

  近年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要达到习总书记说的“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教育报刊社推出“两会E政录”融媒体特别报道,特邀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左东岭教授,就当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经典是一种教育担当 

  习总书记去年教师节前夕到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对于习总书记的话,左东岭表示:这个问题和教育中重理轻文的问题结合起来说比较好,重理轻文的倾向这些年一直存在,传统文化在重理轻文的过程中可能波及得更厉害一些。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断层,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孔子如何对待儒学这个问题上,可能到文革为止都是断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弱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 

  习总书记说要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这个经典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个人的价值观,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价值取向,人格,人生境界,还有人的修养,文化的素养,汉字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包含在经典学习当中。 

  习总书记是在视察的时候说的,没有重点展开论述,但应该包括这些内容。这些年这方面的偏差需要得到纠正,要纠正的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和如何建立我们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要想把它真正说清楚和做好,肯定要经过很多人的努力。

  推广传统文化要搭新媒体快车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当前盛行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左东岭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文化进校园?”这一问题发表看法。 

  他说道,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实际是媒介传播方式,它和传统文化并不是很对立,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很会利用这些“快餐文化”,比如说每家每户贴的春联、门神,戏台上唱的戏,流行的通俗小说,这些都是当时传播最快的一种流行文化,古人很会利用这些,比如说《三字经》、《百家姓》这样一些儿童读物。今天我们在推广国学、传统文化时也在利用新媒介。怎么把传统文化通过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传递出来,让大家乐于接受,这是最重要的。媒介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利用它。如果做得好,我认为网络等新媒介,会成为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比如说首都师范大学有一个国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站,它的点击率非常高,它有很多栏目,比如说关于传统诗词的创作,本身就有一个诗歌的栏目,很多人在上面写诗。现在诗歌的传播就通过这个网站来传播的。目前电视上也都在做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成功,或者是需要进一步改善,大家还在想办法,这说明大家也在用这种方式扩展传统文化。 

  凡是能够呈现出中国特征的,都可以叫做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词虽然天天挂在嘴边,但却比较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加强传统文化需要突出强调哪些方面? 

  左东岭认为,文化有一百多种定义,说起来比较复杂。狭义的传统文化就是以中国儒家的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体系,比如孔子、孟子,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核心的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最核心的就是经学。什么叫经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典的学习,这种经典的学习现在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就是这样一种经典构成的系列,它是狭义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其实在狭义的文化也分层面,如说它有义理的层面,价值观的核心构成。然后是属于书籍的层面,再有一种是制度的层面,过去我们讲礼,它是等级秩序,会落实在制度的层面上,比如人分等级,穿衣服都有规定。还有礼仪,落实在外地的仪式,比如见面应该如何行礼。 第一个层面,要变成一个学科。要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有学科做平台,没有学科做平台,不好进入课堂,每科讲一点,不好落到实处。

  广义的传统文化比较宽泛,包括儒,释,道,甚至包括中医,还有饮食、太极拳、中国武术、中国的音乐与美术,等等,凡是能够呈现出中国特征的,都可以叫做中国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种是广义的宣传教育,可以是面向全国的,面向社会大众的,让大家都理解这个问题,营造氛围,在一些标志物、街道上,甚至在一些公园里面都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这个来渗透,让大家重视这个问题。另一种就是狭义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学校的教育。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入手,比如说价值观的教育,经典的教育。这和对待留学生不一样,他们有好奇心,比如说他先来少林寺学点功夫,学点烹调,练练中国的书法,会写一手汉字,先让他们入门,有兴趣了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这样广义的文化就比较能够派上用场,但是对国内的青少年,如果仅仅限于广义的文化层面,就太慢了。 

  优秀文化进课堂,要从六个方面下手才能见实效 

  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左东岭说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说变成一种国家行为,特别是去年3月份,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觉得这个纲要的出台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教育部《纲要》的要求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这些想法是好的也是对的,但是优秀传统文化要进到课堂并取得实效,左东岭认为主要有这样6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要设立课程,让所有课程都参与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让所有学科都参与到教学当中,说起来很好,实际落实起来是有难度的。不如设立一门国学专业,哪怕一周你给它两节课,好歹它有自己的课程时间,在这个课程时间下就学经典,以国学的价值观教育和经典学习作为课程最核心的东西。 

  第三个层面是考试,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可以研究和商量,没有考试,效果如何无法检验。 

  第四个层面是教材,但是需要先有课程,才能去制定教材。 

  第五个层面是师资。北京上海的一些师范大学可以率先进行师资培训,教育硕士也可也区分方向,变成国学教育硕士。 

  第六个层面进入升学考试中。在当前环境下,任何知识,如果跟考试、升学,跟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关系,就很难落到实处。 

  从这6个层面,找抓手,找平台。因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不是短期行为,要变成长效机制,变成制度化的教育,必须有学科,必须有课程,必须有专任的教师,必须进入考试系列,也必须有专门师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可能一阵风过去大家又凉下来了。 

  同时还需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小学接触的必须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真正优秀的,一方面是跟现代生活接轨,能够进入现代文明的体系;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向上的,它能够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西方现代文明的体系融为一体。如何利用最现代的手段把它传播出去,也是很大的问题。这项工作是非常庞大的体系,它需要全社会去做这个工作。

  左东岭强调,必须把课程教育和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全方位进校园指的是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但同时要有课程,要有教材,要进入课堂,要有它专门的授课时间,这样它才能够真正达到实际效果。

  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左东岭认为:从学历教育来说是自上而下的。总书记提出号召,教育部出纲要,各个学校贯彻执行。作为一个教育战略,肯定需要国家统筹处理,如果大家都很随意,肯定容易出乱子,但是在如何教的方面,完全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达程度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民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地方的个性化特色,比如新疆教什么,云南教什么。这些我想可能是统不起来的,必须靠发挥各个地方的积极性。 

  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对于全方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左东岭表示,可以利用网络,让青少年在网络上学习。课堂外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读书会就是很好的方式。但要强调,必须把课程教育和这些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也提出,各个学段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张思峰认为,作为市级教研部门,在区域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顶层设计并指导各校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符合幼、小、初、高等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改革,开发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重实效。 

  第二,要挖掘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强课程整合的研究,使之适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第三,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把中华民族勤劳、仁爱、孝亲、坚强、包容、朴实和自省的美好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第四,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培训等手段尽快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语文、思品、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统一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 

  第五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中充分发挥考试导向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中,并在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中予以体现。 

  第六是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社会助力,在学校切实推进课程,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文化真正重生。 

  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左东岭表示,教育部有一个指导性的纲要,纲要规定了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每个阶段有它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但这还需要分解成可操作的东西。以我个人的看法,它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制定。比如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吸取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些经验,一是背诵,把一些很重要的很优秀的篇章先背下来,另外是书法,先把汉字写好了。这个阶段以背诵和临摹为主。

  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把一些中国古代经典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在课堂上讲解。到了初中的时候,建议开经典导读课,现在很多人文科生没读过《红楼梦》,能不能在初中的时候把四大名著先读了,然后再到一些白话小说,这样就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高中时候可以以选本为依托,读中国古代精选出来的最经典的,比如说《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到了大学,就可以以原始经典作为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经典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经典为核心渗透到各个方面铺开结合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典并不是凝固的。清代的时候谁把小说当回事了,那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但《红楼梦》成为经典了。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界定经典的内涵。把这些筛选出来的经典有效传播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经典嵌在脑子里以后,对一个人人生目标的界定,对一个人的节操,境界的融入,对他的价值观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 

  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全社会的事 

  系统化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肯定最大的责任还在学校教育。但在上海有一个学校七、八万学生给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上千名学生在操场上给父母洗脚,这些行为都纳入到了孝道,这一传统文化范围里面来。 

  对于这一现象,左东岭教授表示:这种现象作为一种倡导,一种形象,一种象征,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某个层面上有它自己的宣传价值。其实在中国古代,孝的本意不是说洗洗脚就可以称之为孝了,孝是让父母心情舒畅,你尊重父母,让他老有所养,心情愉快,实际就是孝。 

  这本身在各个观念之间存在矛盾,比如说国家需要和父母高兴之间会产生很多矛盾,那时候孝实际上是要打折扣的,不能够尽孝,需要为国去尽忠,这个层面上就退居到其次。 

  比如说在有些地方也有跟老师跪着行礼的,觉得这是恢复了传统。进入现代社会了,我们中国古代有些礼可以,比如说作揖,这是最文明的行为,比握手还要好,既表示了尊重,又没有相互接触,这是挺好的一种行为,但是叩头我是不赞成的,它符合古代的礼制规定,大臣跪着给皇帝行礼,这是等级制的体现,封建时代是不平等的,不是文明的东西。

  礼顺人情,各种礼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绪,父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就够了,外在的形式就不同地域之间的礼节都不一样,几千年过去了,不一定固守外在的礼仪,外在的形式。礼最本质的意义是和谐,人际之间的关系,把这个关系协调好了,理顺了,就达到了礼的内涵,礼的目标。 

  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朝一夕的事,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是,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学校教育走入社会的。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