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商志晓: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使命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商志晓 2016-08-10 15:18

  编者按:8月9日,由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参加会议,此文是商志晓在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丰厚的传统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制度的无比优越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来自全面小康社会的即将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期可待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美好前景。我们所以能够自信,既与以往的文化积淀有关,这是文化自信之源;更与当下的文化成就相联,这是文化自信之本;还与未来的文化发展互牵,这是文化自信之依。可见,文化上的自信,不只是回望历史、躺在以往的文化成果上孤芳自赏,甚至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关键是看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客观存在着的文化、充盈于我们身边和内心所在的文化,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引导积极向上并独居优秀品质,能够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体制构建、发挥引领导向与支撑推动作用,能够展现出让人心怀依赖、倍感振奋,让社会安宁健康、充满活力的稳定持久力量。

  这并非意味着树立起文化自信,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就万事大吉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而必须把文化自信视为动力,以此去激发干劲去夺取新的胜利;尤其是要在文化自信中捧起我们必须担负起的文化使命,把蕴涵于文化自信之中的文化使命扛在肩上,勇敢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文化责任担当,是当代中国必须主动作为并力求实现的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标。从使命、追求、责任担当意义上来看待,我们务必关注那些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重要内容,那些高居思想层面并给人以思想武装,坚守价值层面并引领价值观念,深及信念层面并促进信念确立,决定着文化建设的大局、整体、道路、方向,关系到文化建设得失成败的重要内容。

  一是处于核心、灵魂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亦是未来发展方向的灵魂指引。必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决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失效”“终结”等错误论调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努力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升到新水平、进入到新境界、呈现出新面貌,创造更加丰硕的思想成果。

  二是作为源泉、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连通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必须对接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思想养料,全面提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鉴识论理、养德教化以至导引践行、治国理政的作用;要聚焦思想精华、剔除陈腐观念、改进表现形式,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产生重要、关键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聚认同共识,增强思想自觉,强化价值自信,解决好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问题,解决好内心敬畏和真切期待问题。要按照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于人们的思想认同、自觉追求、内心尊崇,而延伸到其行为实践并达至现实效果之中,实现由主观到客观、由无形到有形、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化。

  四是期待提升、突破的文化对外交流与互鉴。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需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我们要练好内功,打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与能力建设。要摈弃民族虚无主义、民族排外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宽容面对文化差异,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要秉持科学态度和正确原则,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有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胸怀,又要有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还要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五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与新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文化使命的关键所在,也是各项文化建设重要任务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归宿。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新社会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创建新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强化思想武装和价值观教育、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新兴文化领域建设等各项文化实践活动的共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一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紧密结合,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中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二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明晰文化建设定位,确立文化建设方向,制定文化建设举措,推进先进文化创建,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三要立足国情并突出中国特色,着力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着力打造中国内涵、中国标识,把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把普遍共识与独特魅力紧密联结起来。四要紧紧抓住塑造一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使青年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优秀品德、健全心理和良好精神状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公民,达到“富而有德,人文而理性”的新境界。

  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担负起文化使命,是继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赋予文化自信以坚固支撑、使文化自信长久保持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使命担当、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谨守并不懈努力。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