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尹韵公:把文化自信写进“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尹韵公 2016-08-10 14:39

  编者按:8月9日,由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参加会议,此文是尹韵公在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们已经注意到一个新变化: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除了惯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又加进了“文化自信”,这样就从三个自信变成了四个自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习总书记添入“文化自信”是深谋远虑之举。

  首先,习总书记向来重视文化、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应该承认,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0余年间走完西方强国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探究主要的和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我们既有充分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又有强大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没有这四个方面的自信,我们就无法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其次,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近代起来的欧洲强国都是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与启蒙,先后创立和塑造了富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与之完全不同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当代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主要来自于自身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这既是各个民族自信的不同差别,又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心理优势。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具有我们中华民族这样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的、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接续的历史文化记录。在这一点上,我们是骄傲的唯一。文化缺乏连续性,就不可持续。恐怕这也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等衰亡的主要缘由。历史已经有力地表明,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只要文化力强,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就强;反之,文化力弱,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则弱。不可否认,中华历史文化在近代一度出现过危机,但是,依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力激活,中华历史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和靓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推动作用。正如西方强国崛起时那样,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等因素是显性的,而文化的、理念的因素则是不可或缺的、隐性的。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比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牢靠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将是苍白的,理论自信将是软弱的,制度自信将是乏力的。

  再者,文化自信,既是繁荣的原因,也是昌盛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前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活力表现,曾震惊了西方知识界,一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儒家文明的巨大影响是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经济发达的重大因素。因为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的经济繁荣圈,既不同于北美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同于欧洲的经济生成模式,其精神动力恰恰正是来自于儒家文化的推动。在“亚洲四小龙”里,儒家文明占据上风,超越了基督文明和其它宗教文明。由此推知,我们今天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肯定地,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起到了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历史已经作证,并且正在继续作证。

  最后,我们要以历史自觉精神,把文化自信写进“中国方案”。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最终都是通过文化自信而展示的文化符号而表达出来。一般而言,国力的强大不是通过武器的批判而生硬地表现,那是注定要垮塌的,而是运用批判的武器而柔性地彰显,这样才会光芒持久。文化自信是我们占据人类社会道义制高点的精神标识,我们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首先要推送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从而让世界各国人民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选择。中国对人类社会的更大贡献,首要的也应当是文化贡献。没有文化自信,恐怕我们就无法实现站立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的崇高目标。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