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儒学_中国孔子网

儒学在欧美

来源:作者: 2017-07-20 14:10:00

  儒学自16世纪末传入欧洲,至今已有400余年的传播历史。传人美洲的时间虽较欧洲晚两个世纪,但美洲人的儒学研究却后来居上,美国成为当今西方儒学研究的中心。儒学在欧美的传播与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16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这是儒学在西方的早期传播时期。儒学传人西方比传人东方国家要迟1000多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儒学传人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势力迅猛发展。自从新航路和新大陆发现之后,被资本的原始积累所推动,为了商业和殖民活动的需要,欧洲各国相继到东方殖民。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等国的传教士,受教会和政府的派遣,先后来东方活动,由此而来到中国。他们来华后一面传教,一面考察中国社会,从而开始了有目的的中国问题研究。当时航海和商业都比较发达的意大利,其传教士最先足履中华大地。1579年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罗明坚抵达澳门。1582年利玛窦也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之后,法、德、英等欧洲国家的传教士亦相继来到中国。美国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虽到1830年才来到中国,但其活动却发展很快。各国传教士活动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儒家思想,因孔子被当做偶像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崇拜,儒学牢固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对外来宗教形成一股强大的排斥力。传教士们感到要完成他们来华的使命必须研究和利用儒学,于是便下大力学习与研究儒学,就在这些来华传教士中产生了欧美第一批儒学家。他们把儒经译为西方文字。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利玛窦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此为最早的儒经西方文字译本。其弟子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又将五经(见六经)译为拉丁文。之后,其他儒家经典亦不断被译为西方文字。传教士们还撰写介绍儒学的著作并搜集大量的中国典籍运往欧美。他们往返于中国与欧美之间,遂将儒学传至欧美许多国家。中国学人游学欧洲对儒学的西传也起到一定作用。西方来华使节的见闻录也帮助欧美了解儒学。儒学传人西方之后,许多学者争相研究,也促使了儒学在欧美的传播。有的国家还建起研究与传播儒学的学院,办起宣传儒学的刊物。172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建有中国学院。意大利的东方学院自1800年以来每年出版年刊一册,学院内有中国人传习中文和儒学。此外,1727年俄国还派留学生来华学习儒学。儒学通过以上途径逐渐传人了欧美许多国家。

  儒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传人欧洲之后,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然传教士们的译著对孔子及儒学的介绍极其简单、浅薄,然而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仍起到震聋发聩的作用。到18世纪在欧洲形成了一股“孔子热”。18世纪的法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了给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鸣锣开道,向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神权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宣传无神论或自然神论而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建立民主政体而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儒家思想使启蒙思想家们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儒家无神论的哲学思想、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融政治与道德为一体的伦理思想,尤为启蒙思想家们所倾倒。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所表现出的强大威力,更为启蒙思想家所折服。他们在建立新思想体系过程中,儒家思想成了重要思想来源。其中对儒学最为推崇、受儒学影响最深的是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百科全书派领袖P.H.D.霍尔巴赫十分赞赏儒学的反宗教思想,主张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他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而反对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孔子的道德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所征服,因此欧洲的政府应学习中国以德治国。百科全书派的主编D.狄德罗对儒学评价也很高。对儒学及孔子崇拜最甚者则是伏尔泰。他主张法国应以儒家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德治主义,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使中国2000余年得以国泰民安,甚至使入主中原的异族无一不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孔子不讲鬼神只讲道德也比基督高明得多。中国之所以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崇高的道德,与2000年来儒学的熏陶密不可分。重农学派的始祖F.魁奈从儒家经典中吸取大量思想资料,使重农学派成为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力量。魁奈不仅盛赞儒家的重农思想,而且对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也做了研究。他称赞儒家举贤才的主张和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比欧洲的世袭制和卖官鬻爵要好得多。魁奈对孔子的研究和景仰使他获得“欧洲孔夫子”的称号。儒学对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影响也很大,其中尤以哲学界和文学界受影响最深。哲学界的G.W.莱布尼茨称孔子为“中国哲学者之王”,其二元算术受《易经》的影响而不断完善,其《单子论》更是受儒学的影响才产生。之后其弟子C.F.von沃尔弗用德语将儒学传播于知识界。I.康德和G.W.F.黑格尔虽对孔子和儒学评价十分苛刻,但在实际上也受到儒学的影响。德国的文学界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诗人J.W.von歌德便因倾慕孔子思想而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根据其反封建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把儒学高度理想化,利用儒学来针砭时弊,寄托理想,抨击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摇旗呐喊。不仅欧洲启蒙运动,就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也援引儒家的思想相号召。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对外侵略成为西方列强的重要特征。而此时的中国却还滞留于封建社会,裹足不前。于是欧洲对中国的仰慕之情逐渐被掠夺之心所取代。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1783年脱离英国独立后,也急速地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为打开中国大门,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也加紧进行文化侵略。欧美这一时期的儒学研究目的已与前大不相同,变成与其他侵略活动相配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尤其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充分暴露,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极端蔑视的态度。认为欧洲以外的学术、思想皆卑不足道,儒学不合欧美的国情和民族习惯,在西方根本行不通,欧美不需要这种思想学说。但为侵略中国的需要,欧美各国仍然研究儒学。儒学通过传教士的译著、学校里的汉学讲座、游学欧美的中国学人的传授、输入儒家经典、创办儒学刊物等途径继续在欧美各国传播。各国的儒学研究也仍在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与列强在东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在中国大力扩张势力范围。为侵略扩张的需要,美国加强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问题研究,并形成了一支自己的研究队伍,涌现出O.拉铁摩尔、顾立雅等一批儒学研究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美国出于战争期间军事上的需要和战后称霸全球的野心,促使其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刺激了美国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研究。因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中国的中心自欧洲转移到美国。二战期间美国训练和派遣了上千名人员到中国战区工作。战后这些人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中费正清可为代表。战后还有不少中国学者移居美国,他们壮大了美国的儒学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内容,在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学研究中心自西欧转向美国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期间因研究费用的增加、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机构的增多,使儒学研究人才辈出,著述亦很多。顾立雅、芮沃寿、拉铁摩尔、费正清、陈荣捷等著名儒学家们写出了《孔子其人及其神话》《孔子之真面目》《孔子与中国文化》及关于宋明理学的大批著作。除对儒学本身进行研究外,还对儒学如何在社会上实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使儒学在欧美的传播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此期间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学研究的迅猛发展。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毛泽东的外交路线,使美国将过去侵略、干涉、封锁中国的政策改为比较现实的政策。1972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文化革命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一切都促使欧美中国学的长足发展。在加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问题研究,经费大幅度增加,研究机构迅速发展,研究队伍更加扩大,不断举办或参加国内与国际的儒学研讨会。有关儒学的译作和著述越来越多。除了对儒家经典和儒学著述的翻译、注释外,还对孔子及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进行了研究。此外对孔子及儒学与近代和当代中国的关系问题、对孔子及儒学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及评价问题等,美国学者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少颇有见地的看法。与此同时欧洲的儒学研究也有所发展,出现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对儒家的科学思想做了系统研究。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越来越为更多的欧美人士所了解和尊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