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书院_中国孔子网

洛学

来源:作者: 2017-11-09 10:28:00

  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立的以天理论为理论基石的理学学派。宋明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洛学、关学、闽学)之一。因二程长期居住洛阳,并在此讲学,故后世以地望称之为洛学。

  创立洛学创立于北宋中期。庆历新政、熙宁新政推动了社会改革运动的高涨,古文运动又促进了疑经思潮的发展。而怀疑经传则引起学术界重新研讨儒学经典的兴趣,义理之学随之兴起。号称“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研治六经,都重视推阐“微义”,成为理学的先驱。理学开山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和无极、太极、理、性、命等理学基本范畴,后人称其学为濂学。除濂学外,张载的关学、邵雍的象数之学、王安石的新学、苏轼的蜀学等众多的学派也纷纷形成,各学派间相互争鸣,彼此竞长争高。洛学独树一帜,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成为北宋理学的最大的学派。

  特点 洛学的最大特色在于倡导天理论。天理论是以天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理学思想。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社会伦理道德的总汇,“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人作为天地中一物,同样具有天理。人所具有的天理就是性。性即理是程颐提出的著名命题。性又分为天命之性(或本源之性)与气禀之性。天命之性即是理,故纯善无恶;气禀之性则因所禀之气有清浊,故有善有恶。气禀之性既然有恶,就必须通过修养以变化气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天理,但人还有物质欲望,即所谓人欲。前者是道心,后者是人心。“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互相排斥,此消彼长。于是,二程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理学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即源于此。

  传承 洛学创立以后,曾因二程反对王安石新法遭元祐党籍学术之禁;宋室南迁后,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又再次遭禁。但二程弟子众多,分布各地,传承不息。在及门弟子中,传播洛学最力者有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尹焞诸人。其中,杨时一系倡道东南,与罗从彦、李侗递相授受,创为闽学,并由朱熹集其大成。

  影响 洛学一经创立,即吸引了大批学者,虽两次遭禁,不仅未能阻止其传播,影响反而扩大。尤其是经过朱熹的集成,而以程朱理学著称于世。自元代中期起,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达6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末期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