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孟继新先生访谈录

来源:《孔子文化》杂志作者:孟继新 2019-03-12 08:55

  访者简介:

  孟继新,1958年生,山东省泗水县人。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资料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组长,山东省济宁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长期从事孔府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孔子家史》、《祭孔礼乐研究》(合著)、《圣人家世·孔子家世》、《孔府孔庙文物珍藏》(上下册)、《孔府档案珍藏》(上下册)、《孔府孔庙碑文楹联集萃》(上下册)、《孔府轶事》、《古今中外赞孔子》、《天下第一家》、《天下第一庙》、《祭孔礼乐》(合著)。主要文学著作有《孔府传说》、《乾隆曲阜朝圣》(合著)、《孔府姻缘》。

  《孔子文化》编辑部(以下简称孔):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曲阜文物局的历史概况与现今的文物收藏状况。

  孟继新先生(以下简称孟):曲阜的文物管理机构,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曲阜的文物管理机构逐步完善。1948年8月“曲阜孔府古物保管所”成立。1949年3月改称“曲阜县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县长孔子玉兼任主任委员。1951年改为“山东省古管会曲阜分会”。1955年6月改为“曲阜县文物保管所”。1959年改为“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90年3月改称“曲阜市文物管理局”。1993年12月改称“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2002年4月至今“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并行。经过60多年的发展,曲阜的文物管理机构日趋完善。

  曲阜市文管会、文物局,是主管全市文物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文物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全市文物业发展,拟订文物业发展政策、规划和标准,起草相关规范性文件;对文物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管理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保护、管理、抢救、征集、鉴定、研究、宣传、展览、利用等工作。

  文物收藏,则集中体现在孔府库藏文物方面。现有库藏文物11余万件,最有特色的是带有“孔”字烙印和带有“鲁”字烙印的藏品。带“孔”字烙印的藏品,与孔子、孔子后裔、孔氏家族密切相关,是孔府最具代表性的藏品,通过这一件件穿越沧桑历史的孔氏遗物,让我们领略了底蕴丰富的“天下第一家”的“千年孔府”。这些藏品主要包括:孔子夫妇楷木雕像、孔子画像、孔氏家谱、孔府档案、孔府门神、衍圣公及夫人画像、圣迹图、木石印章、乐器、礼器等。

  孔子画像,是直观了解孔子的绘画作品,是有关孔子相貌和形象的珍贵资料。画像包括:三圣图、孔子燕居像、孔子观欹器图、孔子杏坛讲学图、孔子鲁司寇像、孔子讲学图、孔子行教像等。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其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其一,绢本,款署“大德二年四月望日,吴兴私淑弟子赵孟頫谨绘”。另一幅,亦是绢本,浅墨,工笔淡彩,与赵画不同的是三人衣文用淡墨勾成线,线上书小楷,文为半部《论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这批文物一并归藏孔府,大大丰富了孔府的藏品数量,其中的礼器尤为引人注目。如36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这些玉璧大小不一,但都玉质晶莹,琢磨精细,纹饰线条流畅。玉璧是祭祀、朝享、交聘的礼器和瑞物,同时也是“神圣权力”的象征。青铜礼器中包括:鲁中齐盘、鲁中齐匜、鲁中齐甗、饕餮纹鼎、侯母壶、鲁伯盨等。

  曲阜是鲁文化的发源地,鲁文化的本质是礼乐文化。春秋时期,鲁国文化达到领先各国的程度,不少诸侯或特使适鲁观摩学习礼乐,如吴国公子季札来鲁观乐后,倍加赞扬,叹为观止。晋国执政大臣韩宣子来鲁观礼后,大发感慨:“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礼乐对于鲁国来说,不仅是文化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礼治制度,更是一种礼乐精神。综观鲁国故城出土的这批礼器,我们似乎看到当年鲁国王室贵族们,在进行祭祀、宴享、朝会、歃盟等隆重活动时,一一陈列使用的场面。他们以璧祭天、祭水,以鼎盛肉,作盨以盛黍稷稻粱,作盘、匜以盛水,作壶以盛酒。孔子生长在鲁国,他好礼、知礼、观礼,能亲身感受到鲁国礼乐文化的氛围与精神,看到过鲁国礼器的使用情况。或许当年孔子就曾见到过鲁国故城出土的这批礼器。

  孔:作为“东方的耶路撒冷”,您怎样认识曲阜在山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价值?

  孟:在世界上众多的城市当中,曲阜算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先有庙,后有城。也就是说,这座城池完全是为了孔庙而建筑的,因此,也有人把曲阜称为“庙城”。的确,曲阜的城池和疆域并不算大,但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被称为东方圣城。

  确切地说,曲阜繁兴渊源于西周初年伯禽立国时,鼎盛于孔子生活的那一时代。据记载,伯禽就封鲁国时,带去了大量周朝的礼乐典籍。周公死后,为表彰周公,被许在曲阜立庙,以天子礼乐进行祭祀。鲁国从此有了天子的礼乐,文化高度发达起来,成为周文化向东传播的据点,也是除周王朝京师镐京以外,另一个礼乐文化发达的地区。

  春秋时代,特别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曲阜尼山之后,曲阜更是成为文化荟萃之地。孔子曾讲学于杏坛,校射于矍相圃,广收天下学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晚年删诗书,修春秋,整理典籍,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曲阜也因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中心。自西汉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历代王朝,出于政治的需要,对孔子倍加推崇,儒家文化也经久不衰,成为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官方统治思想,并在两千多年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行为习惯、审美方式等。

  曲阜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圣城,实际上是随着孔子地位不断攀升,随圣人、圣迹、圣裔的不断加封、扩大而形成的,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孔子被封为“至圣”,孔子的故居孔庙,被称为“至圣庙”,孔子的墓地孔林,被称为“至圣林”。以圣人和鲁地为代表的圣地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作用,其文化辐射力,不但造就了山东人的特有性格,而且波及大江南北,乃至东出日韩,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起到独特作用。 

  孔:据悉,您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开展并多次获奖。请问您觉得修习传统文化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影响吗?有何影响?

  孟:孔子教育学生,以“六艺”为主,“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书”是其中之一,可见儒家对书法的重视。中国书法是以方块汉字为载体,以各种变幻的笔画线条及丰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一种视觉上的美。

  我对书法的理解,则不是单单停留在形式上,而是侧重在内涵上。我认为,书法能叫人充分体会到“中庸之道”的含义;也能体会到“和谐”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左右组合的字,还是上下组合的字,如果组合失调,它就失去平衡,显得不和谐。书法如做人,在长期的临摹练习中,逐渐领悟并掌握书法的书写法则,感悟中庸、和谐、平安的人生真谛,从而达到书法的高妙境界。唐代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儒家的教育,是把人格的完善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诗、书则是修身和内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应当遵守的最高品德。中,是不偏不倚,即恰当、适当、适合,不偏执于一端。行中道的人,一定是坚持善恶标准、有自己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人;一定是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人。在孔子看来,坚持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坚持原则,这需要一定的精神。虽然这种精神“民鲜久矣”,但作为君子却不能放弃,要自强日新。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希望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协调、统一的社会关系。孔子弟子有若曾把孔子尚和的思想概括为“和为贵”。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其内在精神,应当是诠释和谐理念的作品;应当是理性规范、适中、不过分的作品。其外在形态,应当是势和体、平和稳,各形式达到和谐统一、刚柔相济、不偏不倚、骨肉相称的作品。

  孔:通过长期在曲阜市文物局从事《文物志》编纂的工作中,您对儒学形成了怎样感情?您认为儒学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即“国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孟:曲阜的文物,大多与儒家文化有关。我在参加《文物志》的编纂过程中,与曲阜的文物接触得更多了,也更直接了。进而对儒学及儒家文化又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标志,反映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和儒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以及他提出的道德规范,给中华民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一个中国人要想了解自己的民族,不能不了解儒学;一个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也不能不了解儒学。

  孔子的功业不在具体地建立了何种文治武功,而是在思想上总结和确立了社会存在的理论根据以及某些超越社会的人类智慧成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精华;塑造高尚的人格与和谐的理想社会,是儒家的基本追求;政治伦理、纲常名教是儒家的践行之路。而仁和礼等学说的提出,是为了调解社会关系,和谐人际关系,使政风清廉、社会稳定为目的的,而忠、孝、节、义等,则是仁和礼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运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南宋大儒朱熹说过的一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使人类社会跨入了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看到经济增长,科技发达,给人们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然生态的破坏,空气和水的污染,土壤流失,全球变暖,森林退化。以及性别与种族的歧视,严重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家庭暴力。还有疾病、恐怖、战争、强权、聚讼、人口压力、政治动荡、伦理道德沦丧等等,如影相随,给人类的发展造成根本性的威胁。

  西方文明是进取、开拓的,理性、法制、人权、民主是其所长,但提倡争斗、个人至上、崇拜金钱、轻视人情又是其所短。以孔子思想为中心的儒家,代表东方文明,重人文礼义、仁道和谐、群体义务、天人一体,可以弥补西文文明的缺点;同时为人类文明的转型提供了方向性的理念与思路。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人类要想摆脱危机,走上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必须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今天的世界,需要各个民族和文化的和平共处。儒家是高度理性的,更是智慧的,不仅涉及到个人修身和终极关切,而且着眼于道德建设和社会平衡。因此,在今天的国际文化竞争和挑战中,孔子无疑是“圣之时者”。

  孔: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内容丰富而闻名,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请您介绍一下孔府档案的概况。

  孟: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孔府档案以其独特的内涵,可观的数量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孔府保存的档案,明代中期以前,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遗存很少。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史料较多。过去除集中堆放在孔府册房外,还散集于“六厅”、书房、司房、启事厅以及民国时期的承启处、庶务室等。原来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次序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孔府档案进行了集中整理,登册编号,并建立专库保管。经过整理后的孔府档案,共分为3个部分,即明代档案、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明代档案从明嘉靖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分为袭封、宗族、属员、徭役、刑讼、租税、宫廷、灾异、资料、文书9类。清代档案从清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分为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宫廷、朝廷政治、财务、文书、庶务12类。民国档案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敌伪统治时期,曲阜解放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其中国民党统治时期分为1918年至1934年,1935年至1937年两个时期。民国档案每个时期分类多寡不一,分别为11类、10类、9类、3类、8类。卷号编至9025卷,共计26万余件。

  孔府档案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一、记载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封建王朝登基、建储、临雍、崩逝、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和典籍制度、组织、坛庙祭祀、司法、科举、学务、军事等国家政事,以及奏档、京报邸抄、公文薄册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二、记载了驾幸阙里、御祭孔子,颁赐供器、匾联和遣官祭祀、礼乐典籍、祭器祭品及贤儒从祀、圣贤祠庙祭祀等,反映了封建王朝尊孔崇儒的内容。三、记载了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家学、庙学职官和圣贤奉祀、名宦乡儒奉祀等,反映封建王朝对孔氏后裔和圣贤后裔优遇恩典的内容。四、记载了孔氏族长等职官和纂修家谱的情况,以及孔氏宗谱、各省支谱、宗法族规、家族事务、优免孔氏差徭赋税等关于孔氏宗族的内容。五、记载了孔府属官、家学职官及管理机构和人员,林庙保护修缮及洒扫户丁等内容。六、记载了孔府田产情况、租税收入、财务开支和各种刑讼案件,各项府内杂务等有关经济、法律方面的内容。

  孔府档案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的数量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这批珍贵的历史遗产,对研究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儒学、文化、孔氏家族、农民战争,都有很高的价值。

  孔:不久前,由多位学者共同署名的关于孔庙使用和保护问题的建议书中,提到了优化孔庙文化功能的问题。请您谈一下对优化孔庙功能的前景和建议。

  孟:这还要从孔庙的始立说起。孔子殁后次年,即鲁哀公十七年,鲁哀公命祭祀孔子,始以孔子故宅三间作庙。到了唐贞观四年,唐太宗首次谕令各州县皆立孔子庙;唐开元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返回时,路过曲阜,祭拜孔子庙,遣使以太牢祭奠孔子墓,并再次谕令天下州县,没有设立孔子庙的,都要立庙。此后,普天下州县皆设立孔庙,形成了一个分布面广、规模大、体系完备、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祭祀建筑系统。据统计,至晚清时,全国共有孔庙1740多座。有人说,中国古代有两个皇宫,一个是实际生活中的皇宫,一个是精神世界中的皇宫。这个精神世界中的皇宫就是孔庙,里面有一个思想上的上帝,他就是孔子。这话颇令人回味。

  静心而论,孔庙确实有教化人心,导人向善的功能,也就是说能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能提炼人们的思想灵魂。也许元代人颜朝列的谒庙感言,更能说明这一点,他说:“至古鲁国,拜谒林庙。呜呼!听圣遗训,犹能感化深入,开心睛目,有不期然而然者。况夫亲炙圣之居乎。圣人即没,于昭于天,起敬起慕,敢忘于心乎。”

  时至今日,“孔子热”正在逐步升温,孔子也得到格外重视。专门为他绘制肖像,专门为他举办论坛;全世界为他过生日,以他命名的学校遍布全球。他的地位起来越高,影响起来越大,形像越来越国际化。孔子升温的背后,说明在他身上有契合这个时代的东西,他正被这个时代所需要。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但又急功近利的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人性粗鄙,道德堕落,情感淡漠,自私贪婪,如何做人,成了这个时代的大课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你来到孔庙,伫立在“至圣先师”面前,静穆沉思,他就会给出你一个理想的人格标准。这就是我理解的孔庙功能。

  孔:您认为孔庙实行对游客全免费是否可行?有哪些制约因素?

  孟:前面我已经说了,孔庙的功能在于教化,既然是教化,就带有全民性和广普性,即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如果与经济利益捆绑在一块,教化功能就会荡然无存,要知道,人心的好坏不是能用金钱买来的。在古代,孔庙是不收费的。进入孔庙,也不叫“参观”,而是叫“拜谒”,也就是说,人们是怀着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入孔庙的,如司马迁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现在“经济大潮”环境下来看,孔庙免费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从长远眼光来看,孔庙不但会最终免费,而且还要鼓励人们去拜谒。

  孔:祭孔的意义应该在于向孔子为首的先贤们表示敬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表示“温情与敬意”。很多人却批评说现在祭孔却已经流于形式了。您怎么看这一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孟:的确,我也听到过类似的批评和意见。为了说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祭孔的本质和过程谈起。

  祭孔,也称祀孔,是为尊崇与怀念孔子而举行的仪式。在祭孔仪程中,有“启户”与“合户”、“瘗毛血”与“望燎”、“迎神”与“送神”之分,这是人神“精神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又有“进馔”与“撤馔”、“三献”与“饮福受胙”等,这是人神“经物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通过仪式性的效果,以迎神和送神队伍,强化敬神,并予拟人化的效果。神在不可知的天上,透过大成殿以外的空间,迎接神灵。送神后,亦将对神的祝文、陈拜的帛等,通过焚烧的形式送予神。

  祭祀人员,要对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三跪九叩,也称三跪九拜,是清代才产生的一种礼法,与历朝历代的礼法都不甚相同。明代的最高礼节是五拜三叩之礼,这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与诸藩国的关系上。清廷定鼎中原后,在许多方面都承袭明制,但也尽可能展现其不同于明朝的一面。于是,五拜三叩,变成了三跪九叩。通过三跪九拜,在纵横两个领域的扩大,以一种贯穿“身、家、国、天下”的同构体系,得以在人的心中产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顶礼膜拜,一般百姓也得以在心目中产生对所有权威,对所有在上者的敬畏感。也正是如此,这种礼节所产生的敬畏效应才显得那么深不可测。这种仪式动作,再配以一套儒学的宇宙观,每一个动作便成了一种具有宇宙意义的象征,而敬畏感也得到进一步的上升。虽然三跪九拜这种礼法,到清代才产生,但其跪、叩、舞拜却带有鲜明的古礼成分,应是中国古礼的延续和继承。

  祭孔要燃烧香烛,这是祭祀神灵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使香的烟气,上升到天上,让在天上的神灵,闻知祭祀者的虔诚之心。古礼祭拜,应备俎,为表示牲洁礼诚,故有奉毛血及瘞毛血的仪式。祭孔仪式的太牢,是事先陈设,毛血也是事先陈设,于仪式中将毛血敬告神灵后,埋于土中。瘞,有埋葬的意思,毛血由礼生恭谨捧举,掘土埋葬,以虔敬告神。另一方面,依传统礼俗,祭祀都以畜,畜在大地上成长,宰牲畜以后,将毛血埋于土中,以营养土地,有回报大地,以及让土地继续提供万物养分,使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作用。

  “迎神”和“送神”的路线,颇为讲究。迎神时,迎神队伍,两行相对,鱼贯出孔庙大成门的左右门。当迎接孔子神灵后,两队并列,改由中门进入大成殿。送神时,则正好相反,由中门中阶出,恭送孔子神灵离开后,送神队伍再由左右门回复。“迎神入”及“送神出”,在其意义上是出于护神随行,突出主题,故神走中门,以示诚敬。“进馔”,是呈献祭品供神灵享用。呈献的祭品,先已陈设于供案上。实际上,进馔这个程序,由神位前礼生将神案上供馔之祭器,有盖者掀开,无盖者,则象征性地稍稍移动,仍放至原处。而“撤馔”,则由执事、礼生将各神位前上供馔之祭器有盖掀开者,盖回原位。无盖者象征性地稍移位置。

  “饮福受胙”也是祭祀当中的古礼之一。正献官随引赞升东阶,来到大成殿的香案前,接爵、受胙,行礼后,由西阶回到原位。古者祭祀时,没有雕像或画像,而是以近拟受祭者形貌相近的人,称为“尸”,入座受祭,祭完了以后,“尸”即以酒肉还敬主人,将“福”赐于祭品中。祭祀者饮酒,并将祭肉带回家,代表接受神灵的祝福。祭孔中的祝文和帛,必须焚烧,这叫“望燎”,当祭祀典仪完成后,太祝生双手捧着祝文、太史生双手捧着帛、正献官随引赞肃穆虔敬地出大成殿,至于燎所,焚祝文及帛。遥望燎所焚烧祝文及帛,以至诚地完成致祭及送神仪程。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人与神”达到了交会与沟通的目的。

  孔庙大成殿前,是一个大型露台,露台是祭祀孔子时奏乐歌舞之处。祭祀活动需要一定的环境,为之渲染气氛,于是便出现了祭孔乐舞。鲁哀公十七年,将阙里巷内孔子的三间故宅立以为庙后,孔子的后裔及弟子,就常常在庙里演奏乐舞,以追思和颂扬先祖的功德,这是祭孔乐舞的最初形式。

  祭孔乐舞是由乐、歌、舞三部分组成。乐、歌在历代的祭孔活动中被普遍采用,而专用的祭孔舞蹈,却只有在隋、唐、明、清等朝代的祭孔活动中广泛采用。祭孔仪程中,始终合有乐歌,只有在初献、亚献、终献等三项仪程中表演舞蹈。初、亚、终三献,是祭孔仪程的高潮部分。祭孔舞蹈分文舞和武舞。宋、金、元三代的祭孔仪式上,只有乐歌而无舞。至明代后,虽恢复了舞蹈,但通常只有文舞,而不衍行武舞。祭孔乐舞规模宏大,有八佾舞和六佾舞的不同形式。

  祭孔舞蹈虽无情节,但非一般的情绪舞蹈,它以中、和、衹、庸、考、友六德标准,为舞蹈基础;运用援、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以及举、衡、落、拱、呈、开、合、并等舞具动势,在思想内容方面集中体现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了“礼”。它是历代推崇儒学,宣扬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形式。在艺术方面承袭了“中和”之乐的观点,是完整保存下来的雅乐舞。

  通过了解以上祭孔仪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仪程中,无不充满着敬畏感,虔诚心,庄严而凝重。如果参祭者在仪程中,只是摆摆样子,做做动作,神形涣散,漫不经心,那就是流于形式了。这种祭孔,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祭孔,只能称为表演而已。我们祈盼着心灵回归的那一天,到那时,真正意义上的祭孔自然会出现的。

  孔:去年以来,游览“三孔”的游客,可通过在十分钟内,背三十条《论语》完整语句的方式,进行免费参观。请谈一下您对该活动的看法与感想。

  孟:去年5月份,曲阜市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的活动。不管效果如何,也无所谓参与活动是不是单纯地为着省门票而来,但起码能叫参与者背诵了一回《论语》;加深了解了一回《论语》,这比多卖出一张门票,要有价值有意义得多。

  孔:去年11月,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专门来曲阜进行考察。您认为习总书记的曲阜之行会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起到什么作用?

  孟:去年11月26日,习总书记来曲阜考察,尤其是在孔子研究院的讲话,听后感到很振奋。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又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习总书记这一系列讲话,必定会对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孔:请您谈谈对我刊的意见和建议。

  孟:我是《孔子文化》的热情支持者和忠实读者,用“良师益友”来形容,毫不过分。我衷心希望《孔子文化》越办越好。

  孔:最后,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祝您身体健康!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