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57年生,成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中国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建构了“生活儒学”思想系统、“中国正义论”理论体系。曾任四川大学教授(2000-2010);现任山东大学教授(2010-)、“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兼任世界儒联执行委员、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汉初的官方政治哲学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有两位女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和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 [详细]
学界普遍接受的“儒道互补”这个命题,其实值得商榷。这个命题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提出的,即该书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一节“儒道互补”。且不说该书的旨趣只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其思想方法是由历史唯物主义与康德理性主义杂糅起来的“实践理性”或“... [详细]
近来的中国学术界,“古典学”颇为热闹,人们热衷于建构“中国古典学”。一夜之间,“中国古典学”突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标签,似乎所有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诸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语文学,传统“经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国历史学(包... [详细]
我谈一些感想。我早就知道荀学专家左藤将之教授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结识的机缘,今天是第一次见,非常高兴!今天这里在座的还有路德斌教授,他也是荀学专家。除了这两位荀学专家之外,在座的其他人,包括我自己,也多多少少研究过荀子。 [详细]
顾炎武的“实学”是一个不同于宋明理学“实学”的新概念,具有一般学术方法论乃至“哲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其“实学”的宗旨并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而是“修己治人”。其“实学”的纲领是“论学论政”两个方面的综合:一方面是“论学”,即“好古而多闻”,亦即“习... [详细]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详细]
春秋时期,即中国的“轴心时代”,出现了一批堪称女哲学家的杰出女性,却不见于“中国哲学史”的记载;今天理当加以发掘,以呈现她们的哲学智慧,还原她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应有地位。杨叔姬(羊舌叔姬)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详细]
本文研究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旨在讨论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为此,首先需要明确两点: [详细]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论特征来看,它是一种作为情感伦理学(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义论(emotional justice theory)。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