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
孔子儒学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成就了许许多多人的大人君子格局。心有大格局,才能望得见前路坦荡,亦深知总有歧路。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
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不多,几次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更少,钱逊先生可能属于两次改变人生方向、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之一。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平凡的2021,我们经历并见证着太多美好的故事。对《文史哲》杂志来说,2021年还有“喜上加喜”的一件事!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了...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性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导性因素。礼学,不仅是一门文献之学,也是一门制度之学、哲思之学,更是一门需要文史哲诸学科交...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源和本是传统。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系中,文化创新具有更深层意义。商汤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盘自勉,周公以“作新民”训示康叔,《诗经》论商周兴亡隆替说“周虽...
摘要: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
在传统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中, 祭祀文化是其中的荦荦大端。祭礼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天地、先祖、君师。世人习称的“孔庙”, 实际名称应为“文庙”, 其主要作用是用来祭祀孔子及历代圣哲、先贤先儒。文庙祭祀所采...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近日,他的新著《礼乐中国》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礼乐中国》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展现了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全...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儒家尤为强调和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人性论,既简略又模糊,因而相较于孟荀人性论,学界关注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四种。其一是孔子不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是此语讲的是越王勾践报吴王夫差的灭国之仇,与范雎报须贾与魏齐诬陷之仇的故事,还有人引用“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来印证。看来君子报仇是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疏而不失之事。“报...
如要看到儒家“角色伦理”与较之更为“形式的”、还原论(简化主义)原则(或曰“基于(西方)德行”的理论)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一种方法,是要对整体观的儒家道德做出解释,说明它对人经验的特别性、“非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
汉语“君子”这个词语古今普遍使用,近年来更成为儒学界的学术热点,但通常被理解为一个道德概念,而忽视其政治意涵。其实,“君子”作为一个人格概念,不仅是道德人格,而首先是政治人格;即便就道德人格讲,也...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重要篇章,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总结性论著。它的主旨是“记人学教之义”(东汉郑玄语),其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注重自觉、启发,反对外铄、注入。它继承和发展了...
作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两座高峰,孟子、荀子同尊孔学而各有效力,对孔子言论的梳理与诠释尤为措意。在考察战国时期《论语》文本的传衍情形时,《孟子》《荀子》中的相关引述与诠释无疑是最为基础的文献。《孟子》...
当前学界对公德私德问题的论辩聚焦于道德行为的实践,而没有探究道德规范的建构,其实是没有深入到道德哲学原理的层面。因为“道德行为”只是对既有“道德规范”的遵行;而“道德规范”本身何以可能,才是道德哲...
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
儒家哲学的精神是儒家哲学“精微的内在动力”。这种精微的内在动力,常常表现于一些具有驱动性、范导性的观念上。
儒学源于中国,泽被世界。儒学最先传入的域外国家是韩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其本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渐趋融合,进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儒学在韩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充分证明了中...
孟子认为人性本美、丑源于缺,以“性美论”为前提,提出了富有生命力和阳刚性的“充实之谓美”“至大至刚”“大丈夫”等伟美的美学思想,包括自然美、德性美和人格美,其中自然美体现为万物的充盈、茂盛、成熟、...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
明末清初,朝代变迁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既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孙奇逢、李颙等盛名一时且深刻影响后世的一批学者,亦有一些隐没民间不为今人所知的学者,愧庵便...
“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
学术界对于寒山子的信息所知不多,且存在不同的认知,但基本上认为寒山子生活的时代当为唐中前期。寒山诗中反映出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特点。
春节历史悠长,名称众多,汉时称“正日”,唐宋时称“元日”,明清称“元旦”,民间俗称新年。作为岁首,春节期间,拜年、祭祖、逛庙会、接财神、过人日,习俗活动缤纷多姿。其中,拜年是庆贺新年、礼敬尊长的重...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具有相通性。我们每个人都需...
随着新一轮国潮思想的兴起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有很多人开始讲朱子和阳明学,尤其是因为日本部分成功企业家对阳明学的推崇,阳明学成为儒商思潮的重要分支。
儒家学说代表和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原初以来逐渐形成的主流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之学、国家之教,不仅仅是孔、孟个人的理论,也不单纯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派的思想,更不只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政治意...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早期中国思想中的“天”概念有很多的讨论,同时,新近出土文献又增进了对于诸如“天”与“天命”这些关键术语的理解。本文首先聚焦于传世文献中“天”“天命”与“天道”的分析,追溯并澄清早...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儒商”伴随着“国风”,成为当前时代潮流的一部分。
2021年12月25日,“纪念梁启超先生清华《君子》演讲107周年名家讲座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园里读经典”活动总顾问楼宇烈先生莅临现场,进行《格致与科学》的主题讲座。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是一部非常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诚”和“信”二字在《论语》中共出现40次,《论语》中的“诚”和“信”二字含义有所区别。
2022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题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不私,而天下自公。’我们党没有...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
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相见尤其是士阶层相见要有士之礼,以示相互敬重而不轻慢。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杨朝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哪怕百代之后,也仍然能作为为人处世之道。现将访谈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孔林墓门是孔子墓甬道的大门,对营造幽深肃穆的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墓门建造年代史无明著,学界又众说不一,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对孔林建筑布局的认知。本文通过对《阙里文献考》《重建斋厅记碣》等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这就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