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文化为精神之事物,故其继承与创新乃表现为一生命连续性中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状况,我们常常感到,其中“求实”的精神与“创新”的意识似显过强。此源于文化阐释中“自我中心”的功利态度和所谓“客观研究”的认知性立场,它伴随以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导致了一种历史意识的缺乏和文化上的断裂性。中国现代以来文化发展中人文资源积累和建设性的不足,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谈谈儒家的个体性原则

这个题目,学者很少谈及。儒家论人,注重整体性,强调社群和人伦关系。这容易使人觉得儒家思想缺少个体性的原则和向度,这也是过去人们对儒家批评最多的一点。其实,就文化总体而言,个体性的价值实现与普遍性的原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不过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二者的关系及其实现的方式则有不同。

2007-08-21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李景林)

上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近年,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性义涵。“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2007-05-22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李景林)

老子的方法论,一般认为即是一种辩证法。这并不算错。但老子的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子》首章言“道”,为老子道论之统领;二章论方法,乃老子方法论之统领。二章所言义理,正体现了老子方法论之理论特质。

2007-05-22

论“可欲之谓善”(李景林)

《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一段话,“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句,皆明白易解。而首句“可欲之谓善”,则众说纷纭,难有的解。

2007-05-22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李景林)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今取此章,

200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