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舒大刚:儒家德教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公众号 2018-07-12 14:49:00

  儒门重德教,儒家论德有何当代价值?根据儒家的思想体系,我们可将“德”分为不同的层次。《庄子》“内圣外王”可以概括儒家特色,可见儒德有内、外之分;《大学》描述教化层次为“修齐治平”,可见儒德有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之别;《周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可见人不仅面临社会问题,还会面临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如此一来,儒家之德就有修身之德、自处之德(即私德),治人之德、待人之德(即公德),此外,还有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地之德”(即天德)。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如何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如何将道德建设内化为公民的个人自觉,儒家文化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儒家曾经提出过多个德目,有人仅据《论语》一书就归纳出三十余个德目(如孝、悌、忠、恕、仁、智、勇、礼、乐、射、御、义、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刚、毅、木、讷、学、习、无欲、谦逊、忍让、廉洁、慎言、知耻,等等),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私德、公德、天德三个层次,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此二者为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此二者为公德)和天地大德(此即天德)五种品质。我们应积极涵育天地大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以“孝悌忠恕勤”提高个人品德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作为诸德之本,孝的首要含义就是养亲尊亲,正如《孝经》上所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悌”即事兄敬长,常与“孝”连在一起使用。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将孝悌视为践行仁德的根本。“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守则。“忠”即忠心,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人。孔子提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曾子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即是此意。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与人忠”的最高境界。需要注意的是,今人提到“忠”,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忠君”,便以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君”在今天虽已不复存在,但“忠”德依然需要,即忠于党、忠于国、忠于人民等。“恕”即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和同情地理解他人。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大的恕道;而所谓“犯而不校”、“赦小过”,则是恕的最起码的态度。“忠恕”是实现仁德的重要方法。“勤”即勤勉、勤谨,勤勤恳恳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办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可见,孝悌是与亲人相处之德,忠恕是与他人相处之道,勤则是个人学习成功的最基本的方法,或应当持守的一种精神。这对当下人们个人品德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以“温良恭俭让”培养家庭美德

  《论语·学而》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张栻解曰:“和顺积中,则英华发于外,而况于圣人乎?温良恭俭让,圣人之德容见于接人之际者。子贡亦可谓形容之至矣。想当时之人,望其仪行,固已盎然悦服,而况于聆其话言乎?‘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言在他人则求之得之,在夫子则人自乐告,不即人而人即之也。虽然,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政于夫子者,何与?盖见圣人之仪形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卒不能授以政者,则以夫私欲害之之故也。程子曰:‘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张栻.张栻集[M].杨世文,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5:99.)孔子以温厚的气度、善良的情感、恭敬的外表、俭朴的装束、谦让的态度,取得各国执政者信任,然后人家才将国事政务告诉他。五者之中,“让”尤为要,即保持一颗温和、善良的心,和礼貌谦让的神情最为重要。《周易》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又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谦而有四益。荀子也说:“知而好谦必贤。”(《荀子·仲尼》)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由此看来,用“温良恭俭让”来改善当下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以“恭宽信敏惠”提升职业道德

  《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即恭敬。待人以敬,人亦以敬待之,故曰“不侮”。弟子问仁,对于仲弓,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如此,便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对于樊迟,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恭是仁者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宽,即宽厚。一是平级之间的宽厚,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二是上对下的宽大,即“先有司,赦小过”(《论语·子路》),即执事官要身先士卒,做出表帅;而对下属的小过失,则要赦而勿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重望所归,是以“得众”。信,从人从言,是说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孔子以大车之輗、小车之軏作喻,指出人不能无信。匹夫行忠信,可以保一身;君主行忠信,则可以保一国。因此,面对子贡食、兵、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的问题,孔子首先选择“去兵”,然后“去食”,却始终保留“信”(《论语·颜渊》)。“信”对于处在上位的人尤其重要,“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吕氏春秋·贵信》)。当然,信不是无条件的,即要符合“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信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实业家就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即一个‘信’字”。([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M].王中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8.)敏,即敏捷。它还有审时度势的意思,即迅速地作出决策、敏捷地采取行动,如此,便“无失时之患,故有功”。(张栻.张栻集[M].杨世文,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5:301.)因此,《左传·昭公二十年》曰:“度功而行,仁也。”惠,即恩惠。《尚书·皋陶谟》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黎民怀之便乐为所使,故“惠则足以使人”。孔子指出,“君子惠而不费”,并将其列为“五美”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惠而不费”呢?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逸周书·本典》有言:“与民利者仁也。”故“惠”为仁德之一。孔子倡导以“恭宽信敏惠”行仁于天下,对我们提升职业道德大有裨益。在职业活动中,对人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遵守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聪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施人恩惠就能够使唤人。

  以“仁义礼智信”改善社会公德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中庸》)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端或四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到了汉代,董仲舒在四德之外加入“信”,构成“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汉书·董仲舒传》),从此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而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仁”即爱人,“义”是合乎原则,“礼”即礼仪,“智”是智慧,“信”即信誉。“五常”各有专主,而“仁义”为其本。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可见,“仁义”是“智礼乐”的中枢和灵魂。对人施以仁爱、处事得宜、对人有礼、明辨是非、诚实不欺,无疑对当下改善社会公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天道性命情”升华天地大德

  《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可见天、位、仁,即天道、地道、人道是一体的。这“三才”的关系,儒家所论天、道、性、命、情可以得到简要的说明。

  “天道性命情”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价值信仰和精神寄托问题。古人认为人类和万物都是天地运行的产物,人性也由天道赋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是天命的体现,统率性命的则是天道。天道是自然法则或规律,天命是天道对人类的作用,人性则是天命作用于人类的结果。“天”是客体,“道”是规律,“命”是使命,“性”是个性,“情”则是人类的好恶,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

  人性是天命的化身,是天道的分殊,人类通过尽己之心即可知道本性,通过体认本性即可感知天道。人的情欲必须合乎天命、天道,使人欲和天道高度统一,不相违背,才能有利于万物的产生和事业的成功,这种状态就叫“中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简称“中和位育”。“和”是人与人,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史伯曰:“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也是儒家学说的最后归宿,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人们: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的主题发言《略论儒家的德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