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优秀结项。这是迄今为止四川对本地区文献进行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体例最新的整理和研究,把巴蜀文献作为整体进行了空前的汇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项目首席专家兼总编纂便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舒大刚。
2024-08-13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
2024-05-24我们都知道,每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中华最早期的经典就是儒家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巨大。对经典进行研究阐释并引以为行动指南、思想引领(常道)的学术就是经学。经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历史上很多大家、名家,无论是修身立业,还是立说垂教,都要从经典和经学入手,促使经学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就如当代的一些大家名师(如范文澜)强调的那样,“不了解经学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金景芳先生也说,“研究中国古史分期、发展阶段、宗法、井田、哲学,甚至古代官制、礼制、兵制、学制等,都不能不研究经学”;李学勤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当代学人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就更多了。
2024-03-15《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陈抟《易龙图》(存序)、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等,无疑是中华《易》学的重要成果。《巴蜀全书》工程通过考察历代正史、方志和目录书籍、人物传记,发现巴蜀《易》学发生甚早,著作绵延不绝,虽历经淘汰,犹可考见汉代8种、魏晋6种、隋唐五代10种、宋代160种、元代14种、明代30种、清代150种,可谓代有其书,蔚为大观。程颐说“《易》学在蜀”,全祖望谓“甚矣蜀之多《易》也”,姜国伊撰《易学在蜀赋》,刘咸炘称“《易》学在蜀,犹诗之有唐”,谢无量撰有《蜀易系传》及续篇,当代学人也对巴蜀《易》学源流进行过考述,学界已形成“巴蜀《易》学”概念。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