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评论 | 有效的传播 不只是“抵达”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宋睿 2023-03-02 11:40

  前不久,央视新闻推出的《习近平的文化情缘》系列报道,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给我们做好媒体传播以深刻启示:有效的传播,不只是“抵达”,更要“深入人心”。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共鸣。共鸣,是传播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按照传播学理论,它是指产品或文本和受众之间产生了一种紧密的心理联系和互动,进而引起情感、思想上的深切认同和共情。纵观形成强大传播力的“现象级”传播产品,无不是和受众产生了这种链接。

  如何更好地激发受众的“共鸣感”?是媒体传播永恒的课题。全媒体时代,因为技术的进步和渠道的拓宽,传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王道。以《习近平的文化情缘》系列报道为例,并没有复杂的表现手段,只是简练的文字或述或评,但足够优质,所以打动心灵。任何时代,有效的传播,语言文本都是基础,是内核。多多锤炼文本功夫,永不过时。

  态度的“诚”。作家路遥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对生活,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此观点对于新闻传播,同样适用。“诚”的前提是“真”,做不到“真”,无所谓“诚”。用典型的事实和大众对话,“有真意,去粉饰,不卖弄”,才可谓“诚”。资料的罗列、辞藻的堆砌,或情感的刻意煽动,都不可取,唯有发乎于心,由内而外,由表及里,让所写所作、所思所想在素朴的意境、诚实的语言中缓缓流淌,才可真正走进人们心里。

  语言的“精”。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文以简为能,不以繁为巧。”新闻传播更是如此,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以阐明事物为原则,要言不烦、意尽言止。空洞的繁枝浮文,牵强附会的做作篇章,没人爱看。在《习近平的文化情缘》系列报道中,从标题“何以中国”“只此敦煌”“正定古今”“温故知新”……到内容,都言简意赅,利落干脆,没有过饰地雕琢,只是恰如其分、精当地表述,极具文字的精炼美和朴素美,给受众以留白和呼吸感,更具文本审美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容的“优”。优质的内容,通俗说即是“干货”,输出的内容或有价值,或有意义,或有趣味。能够坚守正确政治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关切时代主题,引领正面舆论,创造正向价值。优质的内容,是做好媒体传播的“不二法门”,尤其在媒体融合时代,保持内容上的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的产能,不仅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和制胜之道,更是应肩负的责任担当。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传播工作、媒体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要求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荣使命的我们,在传播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提升综合素养,夯实业务根基,围绕着“文本”这一永恒轴心涵养专业功夫,在抓好与受众的“共鸣感”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