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要览 | 聚焦高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20-07-10 09:58
庚子年高考,已于7月7日启程,2020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高考延后一个月。这段被延长了一个月的等待,是为了更好地登台。
这特殊的一年高考,也将成为这一代人特殊的记忆。
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学已成为高考的重点,在今年的试题中,多数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也着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高考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
全国Ⅰ卷选取春秋时期一个著名历史事件,涉及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但命题把握了时代脉搏,继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了文化素养、美德素养的考查,要考生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发掘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就其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钟南山进高考语文题
今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题中,实用类阅读材料为《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著名作家熊育群正是这本书的作者。他用15万字,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今年新冠疫情中的果敢与担当,也记录了许多中国人的抗疫经历。
《钟南山:苍生在上》。花城出版社出版
《钟南山:苍天在上》没有按照以往的套路,单纯复述钟南山的个人经历。而是把他放在了更宏大的背景下。熊育群想的是,通过写钟南山,把中国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写出来。
推荐阅读!
【孔子网观察】传统文化进高考 让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华优秀经典的传承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就要使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校园文化。
少年强,则国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一样。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试中,在内容中渗透中华精神,必将引起广大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生根,进而在广大学生心中生根,获得文化血脉的传承,让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
文化
让文物少受些“乘风破浪”的考验
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近日紧急向相关省份发出通知,要求及时组织排查文物单位灾害险情和隐患,切实采取有效防汛措施,保障文物和人员安全。同时,建立汛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文物损失,要立即报告,并妥善做好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湖北襄阳古城墙
出版热、阅读热,何以大家都爱汪曾祺
5月初,共20册的《汪曾祺别集》正式出版;6月中旬,问世一年的《汪曾祺全集》第三次加印,累计印数达1.2万套;“汪曾祺经典”丛书正筹划在7月的江苏书展“汪曾祺主题图书展”上推出……
今年是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诞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学术研讨和纪念活动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多种形式的汪曾祺作品集、书画集、评论集仍相继问世,在出版领域,“汪曾祺热”一直都在。
新海归与老手艺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展示出强大的文化魅力,深受消费者欢迎。面对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海归创业者成立工作室,涉足文创产业,深耕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创业沃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创品牌。
比如2018年底,日本留学回国的胡中炜,在西安创建“橙熙安”品牌,打造文创电商。拍摄西安的传统匠人与手工艺者,通过影像记录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图刊
7月7日,湖北宜昌,考生有序测温进考场。景卫东 摄
7月8日,高考结束,湖南考生罗子欣冲出长沙市一中考点大门后跃起。新华社发(辜鹏博摄)
7月7日,考生走出考场。景卫东 摄
7月8日,湖北咸宁,暴雨致考生被困,消防紧急送考 湖北咸宁消防供图
7月7日,四川成都,首场考试结束,一位考生与送考老师拥抱。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7月9日下午。考试即将结束,歙县中学考场外,家长冒雨等候 方君尧/人民视觉
7月9日,在安徽省黄山县歙县中学考点,家长和结束考试的考生合影留言。 张娅子/人民视觉
本周话题
你是哪年毕业的?
还记得你当年的作文题吗?
来留言
回忆青春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