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中华文明 增强文化自信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纪实

来源:江西日报作者:钟端浪 2021-05-22 09:05

  近年来,以江西师范大学为责任单位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为了解最新研究进展,5月19日,记者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采访了该校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赵明教授和项目组骨干成员、南昌工程学院温乐平教授,他们向记者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项目实施近5年产生重大影响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项目于2017年3月正式开题。该项目组织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以及江西省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学术攻关,设计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研究、海昏侯墓与江南大型汉墓比较研究、海昏侯国历史资料挖掘整理与研究、海昏侯国与南方汉文化研究、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和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等7个子课题。项目实施近5年来,项目组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大项目的平台作用和社会影响。

  赵明介绍,项目组对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等的研究,揭示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主要来源、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包括“孔子衣镜”镜框、镜掩、镜背图文的解读、金器的称谓和性质、中药的质地和炮制工艺等研究成果,都将以往学术界的有关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由木质漆盒盛装的中药,曾被广泛报道为疑似虫草,现经过一系列科学分析和研究,可以确认是玄参科地黄属Rehmannia植物的根,经过热水或蒸煮处理后,外裹一层含有蔗糖和淀粉类的辅料,起到“矫味矫臭、利于服用”功效,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中药炮制工艺。

  海昏简牍的初步研究,则经历了5200余枚竹简的剥离、保护与尽可能复原的艰难技术处理的过程,目前能够通过红外扫描识读的完简甚少。在如此困难条件下,课题组已经初步判断简文属于《诗》《易》《春秋》《论语》《礼记》类、《孝经》类等儒家经典以及《六博》等,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诗》《论语》有较明确的师承来源,《易占》《卜姓》《去邑》六十四卦序与传本《周易》卦序完全一致。木牍内容包括书牍、奏牍和诏书,这在以往西汉王侯墓葬中十分罕见。其中《论语·知道》篇、《六博》棋谱属于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些出土文献在西汉学术发展源流研究方面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赵明说。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

  由于海昏侯的特殊家族背景和身世经历,海昏侯墓及其出土文物,以大量的地下实证材料,不断弥补对西汉历史研究中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将大大推进秦汉史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赵明说,关于海昏名义的问题,是学术界争论较大的一个课题。通过研究,旧说海昏在“鄱阳湖西面”而得名,在学术上难以达成共识,因为鄱阳湖在当时还未形成。研究显示,西汉豫章郡土著居民多为古越人,海昏一词或与古越语有关。西汉海昏建县时或沿袭先人因水命名、因水定城的惯例,因海昏江而得名。

  目前,课题组就海昏名义及源流、海昏地望、县域范围、海昏侯国职官设置以及两汉海昏县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问题,对地方志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辨析和考订。先后举办了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出版成果有《纵论海昏》《刘贺藏珍》等各类著作5部,在《考古》《文物》《科学通报》《中国史研究》等多种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与此同时,海昏这个词语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热词。仅检索知网有关文章就可以发现,在2014年以前,几乎没有一篇以海昏为主题的文章,2015至2020年,则每年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中,2015年有28篇,该墓考古重大成果发布后,2016年迅速成为文章发表的热点,达到226篇的高峰,2017年为111篇,2018年为119篇,2019年为127篇,2020年为97篇。

  此外,随着项目的推动,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也竞相报道相关工作进展。2018年1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赵明说,这些成果的许多内容、观点为相关专业书刊转载、引用,被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较好的学术和社会效果。

  海昏侯国历史成为秦汉史研究的前沿课题

  2020年9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同时揭幕。这是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一个现实成果。

  赵明说,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如何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海昏侯国大遗址的框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索发展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业态文化品牌符号生产,不断提升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更新升级,反哺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和文物展示利用、相关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及其有关学术研究的进程。

  温乐平说,从2011年墎墩墓的抢救性发掘,到海昏侯墓园的科学考古,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考古项目和历史专题来说,相关学术研究工作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海昏侯墓园和海昏侯国遗址中的大量考古信息,是否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这些尚有待于考古学、历史学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创新,长期不懈努力。

  展望未来,赵明说,鉴于海昏侯墓园考古保护工作还没有结束,海昏侯国遗址尤其是“紫金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部分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正在进行,需要专家学者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让海昏侯国真实面貌尽可能还原于世人面前,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江西汉代文化现象,进一步提升江西汉代历史文化的地位,这可能需要几代考古和史学工作者接续钻研、不断奋斗。

  正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研究员在《推进海昏侯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一文中说:“可以预计,以墓葬及文献资料为中心,开展海昏侯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秦汉史专家晋文教授在《2017—2018年秦汉史研究述评》中也指出:海昏侯“相关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都将成为秦汉史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编辑:郭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