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者悦 远者来
来源:山东宣传作者:王畅 张晓凡 2023-06-21 21:26
“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
这句话被许多饭店旅馆悬挂,讲述的是战国时孟尝君田文“好客养士”的故事,后成了热诚好客的代表。
1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人,封地薛,门下食客三千,名闻天下。枣庄滕州市有孟尝君墓,建有孟尝君礼贤园,用以传承其好客之风。河北蠡县有个孟尝村,传说此处原有一处孟尝君用来免费接待前来投靠食客的旅店,后来蠡县为他修了“君子庙”,以志其功业,并留下了“孟尝”这个村名。
枣庄滕州市孟尝君陵园
有关孟尝君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冯谖客孟尝君”,被选入了课本。
故事大意是,贫穷的冯谖想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传话的人“客何好”“客何能”,传话的人说“客无好”“客无能”,但孟尝君还是留下了这个“无才无能”的人。
入职之后,冯谖对孟尝君家的待遇不满,三次“弹铗而歌”,虽然此时冯谖尚未有什么贡献,但孟尝君闻弦知雅意,立即提高了他的待遇。
事实上,冯谖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办事挺靠谱,为孟尝君献上了“狡兔三窟”之计——
第一“窟”是“焚券市义”。冯谖以债赐诸民,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通过买“义”,为孟尝君赢得百姓的拥戴。
第二“窟”是结交梁国。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国相之位,提高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声望。
第三“窟”是立宗庙于薛。帮助孟尝君在薛地立了宗庙,使得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而且,薛地既有齐国先王的宗庙,齐王必然要派兵护守,使孟尝君的封地多了一重安全保障。
2
在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眼中,“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其实并没有得到贤士。
王安石为何要这样说呢?这还需要从“鸡鸣狗盗”的典故说起。
孟尝君曾经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转送给秦王的爱妾,帮助孟尝君逃出囚禁。然后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回齐国。
这样的行为实在不怎么有风度,所以司马迁也看不上他,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说他招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人进入薛地,对当地社会风气产生了不利影响。
千年过去,孟尝君给薛地的气质究竟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很难考据准确。毋庸置疑的是,地域文化和人才确会互相影响——地域气质塑造吸引人才、人才归附影响改变地域气质,形成循环。
以齐国为例,姜太公吕尚作为齐国的第一任国君,自己就是渭水钓鱼而被周文王发现的大贤,自然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吕氏春秋·长见》中记载了一段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对话: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尚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可以看出,姜太公摒弃了周人“尊尊亲亲”的宗法传统,采取了“尊贤尚功”的用人准则,只要有才有德,就能获得重用。
姜太公的理念深深影响着齐地,这里先后诞生了齐桓公吕小白礼贤下士、齐桓公田午开办稷下学宫等故事。
3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山东继往开来,设宴于黄河之渚,修篁于东海之滨,以“黄河落天走东海”的胸怀,做细做实引才、留才、用才工作,让“千里马”竞相奔腾,实现人才与地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量体裁衣引才,打造英才聚集地。
山东秉持“礼贤下士、宾至如归”的诚心,栽好吸引人才的“梧桐树”。坚持“缺什么,引什么”,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先后颁布实施《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人才兴鲁3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新形势下引才用才18条”等政策措施,破除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出“能者上、庸者下、干者容”的干事创业环境,构建起强大的引才“磁场”。
截至目前,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2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952人,高技能人才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8353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5500余名。
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
坚持“放手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认可并奖励其工作成果是最大的赞扬”,根据人才各自的性格、能力、阅历、专长等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用,将其放在对口的岗位上,让人才“如鱼得水”。
致力柔性用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地域、归属等条条框框限制,聚集人才力量,各类优秀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近年来,在威海、潍坊、济宁试点建设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参与专家1200多人次,完善专家服务基层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造“点对点”“一对一”的专家与乡村产业对接新模式,让人才有更多“用武之地”。
强化保障留才,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近年来,山东为8353名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提供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29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建成人才公寓16.53万套、总面积1389.64万平方米;累计为1300余位人才或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61.67亿元;山东各市通过“零跑腿”“无感化”等形式向11.7万名青年人才落实政策补贴约15亿元。
济南、青岛、威海、潍坊等地下大力气建设“热带雨林式”人才发展生态,用“店小二式”的服务,让人才享受到更好礼遇、更多机遇、更优待遇、更高荣誉,让人才在吃、住、行、游、娱等方方面面没有后顾之忧,努力做到“拴心留才”。
礼贤下士,近者悦、远者来。诚然如是。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