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通论》出版

来源:当代儒学微信公众号作者:胡骄键 郭萍 2023-03-14 10:46


儒学通论

历史·原理·现代转型

胡骄键 郭萍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序言

胡骄键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儒学的热情可以说是日渐高涨,当下的我们正遭逢着这一热潮。但从实际表现出来的情形看,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正流行着的儒学热,仍然是需要认真反思的事情。

  面对这二三十年的儒学热,有的人还延续着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人的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儒学作为一种与君主专制纠缠在一起的前现代思想体系,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必须予以弃绝。这种看法虽然在当下的思想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但仍然存在着。持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现代化一定是民族的现代化,任何当下的生活都是从过往的生活中逐步演变而来的,我们永远无法彻底割断历史,永远无法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意味着,任何现代化都一定是民族的现代化。民族(nation)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很难设想不具有民族性的现代性。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为例来说,它们开启现代化的步伐都不是以一种与过往相决裂的姿态展开的,而是继承和转化“二希”传统。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也不是一概打倒。我们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反基督教,而只是反对教会把持着与上帝沟通的通道。同理,在追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彻底弃绝儒学的思路显然是错误的。

  不能彻底弃绝儒学,当然决不意味着可以将历史上的具体儒学形态整体地挪用到现代生活之中,让我们继续生活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训诫和旧礼教的束缚之中。但在时下,有的学者那里都存在着这种“原教旨主义”倾向,例如有人鼓吹“贤能政治”,有人在为“三纲”正名。而在大众那里则有复行跪拜礼等各色推行古礼的活动。有人在对人之行为进行价值评判之际,动辄征引儒家经典为据,活脱脱一副前现代经学家、道学家的模样。但是这中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我们正面询问这些人为何如此大行古礼与征引经典之时,他们大多都是以古礼古经有利于矫现实生活之弊而有现代意义为答案;换句话说,哪怕他们对儒学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原教旨的态度,但几乎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儒家原教旨主义者,都会标榜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的现代意义。由此而论,寻求儒学的现代转型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这几乎已成共识,只是对如何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型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因此,对儒学的这种原教旨主义态度,我们还可以再进行一种区分。有的人的态度或许是真正赞同儒学应当寻求现代转型的,但却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只好亦步亦趋地按照古代儒家典籍所记载的去行动,或简单化地将前现代之儒学作为一种可以矫正一些现代生活困境的思想资源,而对传统儒学思想大加利用、褒扬,由此而落入一种原教旨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可谓“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因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恐怕不能现成地挪用前现代思想资源来予以解决。另外一种态度则可谓“其蔽也贼”(《论语·阳货》),就是别有用心,故意取用前现代思想资源来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阻挠现代化的进程。

  而在真正主张儒学需要追求现代转型的人那里,又面临着不同的道路和具体转型方式的选择。按黄玉顺先生的看法,中国思想界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大体形成了以儒学、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具有互动性的三元思想格局;在百年发展变化中,这一宏观思想的三元又分别投射到了各种思想内部。以儒学为例,有原教旨儒学,有自由主义儒学,还有马克思主义儒学。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情形亦复如是。[1] 这就意味着,儒学的现代转型所面临的路径选择究竟应该怎样?结合的具体方式又是怎样的?是“综合创新”还是“返本开新”呢?这些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如果结合仅仅是在儒学典籍中寻找一些与自由主义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论据来进行一种较为外在的比附,从而形成自由主义儒学或马克思主义儒学这样两种看起来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儒学,这种结合显然是一种十分生硬的结合。这大体是“综合创新”的路子。诚然,儒学作为一套思想观念体系,其建构必须要借助于既有的种种思想资源。通过纯粹观念、概念层面的借鉴吸收,当然也可以建构起某种现代儒学形态,但这样的现代儒学建构是一种极其抽象的理论建构,是一种远离生活的纯粹理性的理论建构,这并不符合儒学的特质。相比于西方思想而言,儒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并不是一套纯粹理性化的观念体系,而是一种生活实践智慧。儒学当然也有自身的概念体系,但儒学更重视的乃是生活实践、生活行事,儒学的概念都是在生活中感悟而出的。

  另一条儒学现代化的路子就是所谓的“返本开新”,这主要是上世纪现代新儒家群体的思想道路。他们肯认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想,而且尝试从传统儒学之本体中开出现代价值目标来,故有牟宗三的“良知坎陷”之说等等。在“返本开新”的路子中,他们预先承认儒学为一种有“本”的思想体系,其他的一切皆“末”,都必须从这个“本”生发出来,或由此“本”来奠基,来提供正当性基础。但是,这个“本”是什么?在现代新儒家阵营内部对此问题的看法也并不统一,例如熊十力之“本”可以说是源出于《易》的“变易之本”,而牟宗三的则是一个“道德心性之本”。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在“本”上必须应该有一致意见。但是,对“本”的意见不统一,实质上意味着儒学并不存在一个亘古不变的 “本”。而现代新儒家基本都是把他们所认可的“本”当作亘古不变的现成之物预先接受了下来,然后据此“本”进行各种理论建构。他们没有进一步追溯此“本”之“源”何在。而在今天,人类思想的前沿已不再满足于以一种现成之“本”,即以某种或某个绝对存在者作为一切的起点来建构理论的大厦了。而且,这种“返本开新”,一不留神就极有可能在老“本”上开出老“末”来,而不是开出新的“末”来,这就滑到拒斥儒学现代转型的态度上去了。

  在“综合创新”、“返本开新”这两种思路之外,还有其他种种说法。如林毓生提出了“创造的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汉学家墨子刻(Thomas A.Metzger)认为林毓生的说法有导致革命气息太重的可能,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化—调适”(transformation / accommodation)的思路。此外还有傅伟勋基于一种解释学的视野提出的“创造的发展”,以及多年来萦绕于耳边的“批判地继承”等等思路。应该说,这些思路都各有其独到之处,但这些思路严格说来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都未能强调要立足于时代生活的实情,尤其没有强调要以“仁爱”这种儒家素所注重的生活情感为基本价值指向来重建儒学。这种种思路也大多逃不脱“综合创新”与“返本开新”这两条思路所搭建的框架。

  因此,追求儒学的现代转型,我们既不能仅在各种哲学理论之间进行抽象的“综合”进而去“创新”,也不能希冀于固守那个老的“本”来“开新”,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回到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之中,以仁爱之心为基本的态度,去重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本”,以及重建由此新“本”所奠基的形而下的各种“末”。这条思想道路,可概括为“溯源重建”。

  本书的编写,就是在“溯源重建”思路下建构一种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儒学的尝试。故本书第一编主要呈现传统儒学的总体历史概貌;第二编在透视传统儒学历史的基础之上,提炼出儒学是如何渊源于生活实情和仁爱情感来建构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因此,本书第二编所讨论的儒学基本原理,不是要阐明儒学之“本末”“体用”各自是什么,而是要讨论与各个时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这个“本体”的渊源何在,各个时代的儒学形态之“本”与“末”、“体”与“用”究竟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才是儒学之为儒学的地方,亦即“儒学传统”之所在。顺此儒学传统,我们才能有效地审视儒学现代转型的既有成果,才能进一步探明建构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儒学的可能方向。这就是本书第三编内容的意旨所在,也是编写本书的最终宗旨。于是,在宏观清理了传统儒学史和儒学基本原理之后,我们以一编之篇幅,着重讨论了近代以来儒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即从维新儒学到20世纪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我们看来,积极地有意识地寻求儒学的现代转型,即建构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儒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儒学当是最早的努力。当然,历史上蕴含了现代思想因素的儒学形态,可以追溯到更远,比如可以追溯到宋代。但我们尚不能说那个时候的儒者是有意识地建构某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儒学。这种有意识的现代建构活动,在洋务时期也还不十分明显,故我们认为维新儒学才是积极地有意识地寻求儒学现代转型的最早尝试。

  经历20世纪现代新儒学建构之后,21世纪大陆新儒家、新儒学的面貌变得更为复杂了。而自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到可以想见的未来若干年,或许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间段,这就尤其需要一种富有成效的思想视域,来检视这一时间段的儒学发展经验与未来瞩望,这不仅仅关涉着儒学的现代转型,甚至也关涉着中国社会整体现代转型的进展,故我们不揣梼昧,就儒学之历史、基本原理与现代转型先做一番抛砖之论,以就教于方家。

  [1]黄玉顺:《儒学的当前态势与未来瞩望》,《孔子研究》2018年第4期。

  [2]杨虎:《论“儒学传统”与“传统儒学”》,载《当代儒学》第1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目录

  第一编 古代儒学的历史

  第一章  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儒学 | 李慧子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孔子的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思想

  第二章  帝制时代的儒学 | 郭萍

  第一节  帝国儒学的转进

  第二节  帝国儒学的兴盛

  第三节  帝国儒学的固滞

  第三章  古典儒学的终结 | 刘宏

  第一节 “天崩地解”:治统和学统的双重崩塌

  第二节 “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第三节 “实事求是”:乾嘉时期的经学考证

  第二编 儒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情性论:儒家存在论与情感学说 | 杨虎

  第一节 儒家的存在论

  第二节  儒家的情感论

  第五章  内圣论:儒家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 孙铁骑

  第一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别

  第二节 儒家形而上学的哲学解读

  第三节 儒家形而上学的修身功夫论

  第六章  外王论:儒家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 石永之

  第一节  儒家伦理学

  第二节  儒家政治哲学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与政治关系的新连接

  第三编 儒学的现代转型

  第七章  维新儒学 | 李海超

  第一节 求实求变的维新儒学

  第二节 改政改治的维新儒学

  第三节 新德新民的维新儒学

  第八章  余论:关于儒学现代转化的若干思考 | 巴文泽

  第一节 儒学的自我转化:从“天下”到“世界”

  第二节 儒学是中国民族性的基础

  第三节 现代性对儒学之排斥的省察

  第四节 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培育

  第五节 儒教:儒学再意识形态化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