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来源:光明网作者: 2020-10-21 14:49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10月18日举办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主题为“惟不能归,所以远望:中国文化中的‘乡愁’”。论坛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张京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主谈。论坛由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喻静召集,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谷卿主持。此次论坛采取线上形式,观众参与积极、互动频繁。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漫长、复杂精致、成熟精彩的乡村文明、乡村社会和乡土经验。传统社会里的中国人乡愁最浓,今天,中国人无形的乡愁正一泻千里,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也更加具有整体性、根本性和强烈的持续性。本场论坛从古典文学、哲学、艺术等角度深入解读中国文化中的“乡愁”,以期在其间找寻到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思想特质及资源,由此平衡现代社会带来的倾斜和晕眩。

  论坛开始,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喻静致辞。她说,乡愁的产生是由于人生而有之、习而不察的线性时间观,过去已去,未来未来,所以会回望,会恋恋不舍那些不可逆转的旧日时光。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韩子勇 

  进入主谈环节,韩子勇围绕投资乡愁文化与再造中国人的生活家园展开阐述。他认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讲生态文明,更是在讲心灵归宿。传统社会里,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漂泊者特有的情绪,在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绵长浓烈。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经历变化、转型,由对过往的眷恋所形成的乡愁情绪愈发浓厚。深入分析乡愁,可以有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从乡愁文化的角度切入,应投资乡愁,以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投资乡愁,可谓抓住了今天社会需求的短板、弱项和洼地,对扶贫开发、乡村建设、文旅融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都助益良多,使乡村生活再次成为中国人、特别是日渐富裕的城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再造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生活起居现代、人性人情舒展的中国人的乡村家园。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张京华认为古人最重乡里,《周礼》《孟子》《庄子》等儒道两家典籍,《四愁诗》《桃花源记》《爱莲说》《红楼梦》等古代诗文小说,刘邦之太公居栎阳宫凄怆不乐等历史人物事例,多有围绕乡里、乡愁的表述,并认为乡不只一处,有青山绿水之乡,有文化传统之乡,有天上永恒之乡。乡愁是一种心灵的渴望、寄托、理想,从传统文化中生成,并依靠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大家联系起来。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蔡丹君重点论述了中古文学中的田园饮食与情感记忆。中古文学作品中,乡愁对田园饮食的书写,做了一种情感的提纯,让这些物事变得富含诗意,甚至升华为一种纯粹的人生哲学的象征。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刘悦笛认为乡愁的来源是中国的巫,内核是情、外现是美,是中国人独特的情理结构,有着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质,并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层面论析了中国乡愁的文明高度与乡村建设的问题。自上而下来看,可将乡愁文化提升到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下而上来看,中国人的生活根基在不断绵延,需要用当代的乡村建设来延续乡愁,这关系到乡村经济、乡愁经济的问题。

  第九场“汲古论坛”学术活动在线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文化中的“乡愁”

  刘成纪谈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和记忆,就会有乡愁,但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乡愁,却有其独特性。中国文化中正是因为有着乡愁的绵延,才使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没有形成大的断裂,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延续。乡愁所指向的对象未必全是乡村,城邦、城市同样可以成为乡愁的对象。应重视乡愁的情感维度及人文价值,即投资乡愁,这是做文化遗产研究、历史研究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此外,五位主谈者还围绕建设打工者博物馆、00后是否有乡愁、乡愁载体的复制、在异乡建设故乡、生活美学等进行了回应和阐发。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