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录类文献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建构及传承的研究”第三次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儒家语录整理与研究”微信公众号作者: 2023-12-05 10:08

  11月4日-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录类文献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建构及传承的研究”第三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江南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安徽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共收论文33篇,与会学者进行了一场主题发言和8场分组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11月4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雪棠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致欢迎辞,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与社会服务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在致辞中肯定了项目的研究价值,指出文化传承需要以现实为导向,立足当下的生存状态。他相信项目团队一定能够对传统思想进行新升华与新提炼,对儒家话语体系进行重新思考与现代建构,为人类文明与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思想路径。

开幕式会场

   主题发言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常宝主持。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教授顾史考教授在线上发言,对孔子“闲居”类文献与“哀公问”类文献的叙述框架及先秦儒家“哀公问”诸篇的互文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赖贵三通过比较《易传》与《论语》会通儒家思想理路,分析孔子《易》教义涵,强调了天人合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建国深入《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所涉话题背后的思想论辩与文本风景,对文本与内涵作了新解读。过常宝认为,顾史考精妙地说明了三篇短文的文体及其创作过程,赖贵三的论证充分可信,提出《论语》“巧笑倩兮”章除了曹建国的解读外,还可以将其视为诗教问题来加以阐释。徐正英、过常宝两位学者还讨论了情与礼、情与乐的关系。

线上会场

   分组讨论的第一组第一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孙少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赵培对《国语》《左传》中的“臣闻之”这种引述形式进行了关注,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郜同麟考察了《坊记》等“子曰”类文献的引用方式及战国到汉初孔门后学的撰著方式。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侯文学探讨了扬雄对“圣人”人格的重新建构与对“圣人”观念的实践,揭示了西汉后期学术的易学转向。于雪棠比较了《朱子语类》论《诗》与《诗集传》的理论建构指向异同,对宋代解经体式与思想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孙少华逐一点评了学者发言,肯定了每篇文章选题的创新性与重要性。赖贵三、过常宝、曹建国、管宗昌、谢炳军几位学者围绕早期文本生成与传播、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等主题展开了探讨。

  第二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桂萍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崇武对《尚书义粹》“前史”及存本真伪进行了考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思宇关注了宋诗话基于生活审美的对话特征及其话语价值的生成机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熊湘从语、录及其日常化角度对宋儒语录的性质及其与文之关系进行了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崔振鹏从宋濂语录援用现象切入考察其思想转折及文学教育的反思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审宋媛肯定了以上文章思考问题的生发性、思辨性与深度,鼓励青年学者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杜桂萍指出,魏崇武的文章考证精确详实、观点铿锵有力,刘思宇的题目很好,崔振鹏的文章能够通过小视角发现宋濂思想的重大转折,熊湘的文章有较强的捕获问题的意识,并强调了高明的论文写作策略对于重组材料、重构问题、做好文章的重要性。

  11月4日下午第一组第一场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正英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冯先思对《论语释文》开展了考逸工作,结合日藏古钞本《论语集解》对鲁读异文及汉简用字差异进行了分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雷欣翰运用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阐释早期儒家的“无神论”与宗教气质。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管宗昌对汪晫所辑《子思子》的生成方式、语录编排理念及其文体意义进行了考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李安竹梳理了郭店楚简中“义”观念的源流及其在“义”观念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徐正英认为,开展观念研究应首先确认文本成书时间。孙少华肯定了以上文章所用方法的多样性和论点的启发性,并从研究角度和范畴方面提出了建议。赖贵三强调了结合古文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第二组第一场讨论由魏崇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媛对宋人别集所存语录文献及其价值进行了考辨。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陈石军考察《上蔡先生语录》的编撰与佚文,提出了对《诸儒鸣道集》成书年代的新认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兰润民关注了朱熹对《论语》“本末”思想的发展性阐释与创造性建构。魏崇武认为,王媛的文章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别集对他人语录的保存具有启发意义,陈石军的文章对文献生成、变异过程的探讨,引发了对上蔡先生思想真实性与史料可靠性问题的思考。几位学者围绕“本末”思想“本”的涵义层次、语录文本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组第二场讨论由郜同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分析了先秦两汉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的并存与转变及《史记》的知识史意义。河北大学文学院李轶婷对中国早期儒家以物喻德话语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古代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朱金晶从“礼”作为现实运作机制的“结构性”问题和“礼”回归本原还是开放创新的“时间性”问题两方面诠释了《礼运》的意义。几位学者对先秦时期的用字、天人关系及理性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二组第二场讨论由侯文学主持。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夏德靠探究了先秦时期“语”的演进历程及其对早期文体生成机制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田胜利对《庄子》中孔门师徒问答的重要概念、结构模式及语言艺术进行了探析。北京师范大学汉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郭晨光阐述了徐幹《中论》的君子思想,关注“论”和语录体的区别与联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黄琳考察了《论语义疏》感应思想的六朝玄佛渊源及其会通与发展。侯文学从研究范围、规模及比较对象角度提出了建议。孙少华就“语”和《春秋》融合之论据、先秦诸子间之复杂关系、君子概念的嬗变、古书注释的时代性等方面对以上文章作了评议。陈石军、夏德靠对先秦“语”的起源与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11月5日上午第一组讨论由赖贵三主持。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民镇通过安大简《仲尼曰》进一步认识了《缁衣》的作者、体例及文本演变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谢炳军运用二重证据法考察了《论语》文本传承的稳定性及其选材的实录原则。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魏逸暄通过对王家嘴楚简《孔子曰》所记异文的解读明确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并对孔子孝道思想进行了再认识。赖贵三表示,本组讨论在主题上具有连贯性,在方法上见微知著,并从竹简书写特点、异文训诂含义等角度提出了意见。顾史考就《缁衣》一十六章的逻辑顺序问题参与了讨论,并对主题发言作了补充。几位学者共同讨论了《仲尼曰》的性质、《论语》文本的经典化与“道”的含义等问题。

  第二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爱斌主持。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安家琪探讨了薛瑄的理气观与思考理路及其诗歌中对“古意”的独特表达。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王献松结合对徽州沱川余华家族、生平与著作《省吾录》的考述探析余华的精神世界。姚爱斌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陆月以古今文体观念嬗变为线索考察语录体身份建构与转化过程。侯文学、刘思宇、陈石军、熊湘对个案研究的扩展、语录体的特性、“集”的概念变化、文体观念演进等议题阐发了自己的思考。

闭幕式会场

  大会闭幕式由姚爱斌主持。谢炳军作了第一组讨论汇报,认为该组论文的学术视野开阔,概括了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刘思宇作了第二组讨论汇报,认为该组论文可以从议题上分为特定对象研究、语体特征研究及文献整理考辨三组,呈现出直面文本、关注思想观念演变和文献传承关系的三个面向。

   于雪棠作项目进展报告。她首先感谢各位学者对项目的支持,认为此次研讨会体现出肯下真工夫、研究真问题、传承真精神的良好学风。会议在促进项目进展、打开思想空间、增进学术情谊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介绍了团队在学术论文成果、古籍整理工作方面的进展,反思了困难与不足,汇报了未来的工作计划。

  此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