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常说的“以德报怨”,被误解了两千年?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9-05-31 08:35

 

   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向来讲究和平相处,化干戈为玉帛。面对别人的伤害时要学会原谅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报怨”之说。意思是不计别人的嘲讽,而要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 “以德报怨”自于《论语.宪问》,是孔子和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直以来被很多人作为“宽容”之举而大加提倡,这其实是实用主义对《论语》原文的断章取义的结果。

  

  

  “以德报怨”这句话的确出于《论语》,但却并非孔子的主张。这句话出但是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曲解了孔文子的意思。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说过,“直道,无私曲也”,即孔子所谓“直”就是“无私曲”,善者善之,恶者恶之,以公正无私的率直平和心态对待人和事。论语这段说的是,有人向孔子请教,受人害了,不作计较,反而以恩德回应,这样做法对吗?对于这种说法,孔子反问到,如果报答仇怨要用恩德,那么,受人恩惠之德又将如何报答? 

  “以德报怨”被误认为是孔子的主张,根子上源于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偏见和误解,片面地以为“以德报怨”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真实体现。 

  而实际上,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以德报怨”并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原则,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对象是指爱道义君子和仁人。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无客气可言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憎恶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现。

  

   

  《论语》收录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对话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孔子作为人生导师和思想的智慧者,在中国历史上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文学作品流传的时候,孔子个人形象被过度的拔高,甚至是产生误解。

  孔子是第一个开创有教无类的人,其本人的品行毋庸置疑。他的弟子中叫得出名字来的,就有70多个。在那个几年出两个学生的私塾时代。孔文子担得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教育家的称号。但无论是何样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和道德,如果一味的去迁就别人,那么只会迷失自己,反而让人得不到尊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坚守好底线即可。 

  类似名言: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

  ——《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

  ——《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

  ——《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部分素材自“纷纭历史”“独视角”)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