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鲁迅也祭孔?历史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祭孔故事

来源:个人图书馆作者:杨义堂 2016-09-22 15:03

  

  利玛窦祭孔

  

  1582年,即明朝万历十年,意大利一位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是一位学者,他来到中国后,发现在中国掌权的是一个信奉孔孟思想的士大夫阶层,于是潜心研究汉语和《四书》,并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开启了孔子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他打扮成儒生模样,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用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来解读圣经,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祖敬孔活动。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清朝初年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耶稣教会在中国发展迅速。康熙九年(1670年),全国各修会信徒共有27万人。

  欧洲其他天主教各修会对耶稣修会在中国的成功十分嫉妒。1634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来华传教,对耶稣会允许教友祭祖祭孔,仍然使用中国原有称谓称呼神灵极为不满。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与耶稣会间的教派分歧,在争夺传教权时,更为猛烈地撕扯开双方的神学分歧。从而由传教团体内部的分歧而扩至罗马教廷与清廷的政治性对抗。

  1704年,教皇克勒门十一世发布严厉的祭祖祭孔禁约,翻译为中文呈康熙帝御览。康熙大怒,朱批:“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并指出:“指孔子道理为异端殊属悖理,且中国称天为上帝,大小之人皆一样称呼,并无别说。尔西洋呼天主为陡斯乃意达理亚国之言,别国称呼又异。”雍正登基后,实行全面禁教政策,1724年,雍正批准礼部发布禁教令并通谕各省:着国人信教者应弃教,否则处扱刑;各省西教士限半年内离境,前往澳门。全国300座教堂均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天后宫或书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枪炮打开,西方传教士又蜂拥而至,纷纷在中国建立教堂,充当了列强占领中国的“精神鸦片”,“礼仪之争”演化为一件件血腥的“教案”。在孔子故里岀现了当地缙绅和百姓反抗外国传教士的“巨野教案”“兖州教案”等,然而由于国家羸弱,清政府屈膝求和,都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

  中华民国成立后,祭孔作为国家大典被取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再一次下降。而基督教经过20世纪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也不得不自我反省,改变传教策略。1939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向中国天主教会发布解除“礼仪之争”的禁令:尊孔仪式不含宗教意义,不应禁止天主教学校悬挂孔子肖像。至此,长达数个世纪的“中西礼仪之争”终于结束。

  鲁迅祭孔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长期以来鲁迅先生被认为是“孔家店”和旧礼教的反对者,然而笔者在研读鲁迅日记时发现,鲁迅先生于1913—1924年的12年间,曾作为袁世凯时期及北洋政府执政期间祭孔活动的主办者,曾组织过祭孔大典活动,其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12年,从日本回国后在家乡绍兴师范学校任教的鲁迅先生,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5月,教育部迁往北京,鲁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位于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的国子监和孔庙,是明、清两代的国家最髙学府。虽然各有大门,但里面有门相通。鲁迅先生在社会教育司作佥事兼科长,正好是孔庙的主管。“祭孔”典礼也由其参与主办,由于职务关系,身在其位,就不得不“谋其政”,每年春秋两次“丁祭”,他至少要负责一次,甚至在1915年、1919年、1922年两次都要参与。

  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又全面恢复了“祭孔”。2月,教育部专门设立了祭孔礼仪培训班。3月17日黎明丁祭,鲁迅是被派为在崇圣祠“正位执事”的十人之一。3月16日、17日,鲁迅分别在日记中写道:“夜往国子监西厢宿”,“晴。黎明丁祭,在崇圣祠执事,八时毕归寓”。鲁迅先生所住的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在北京外城的西南角,而国子监在安定门成贤街,在北京内城的东北角,“丁祭大典”要黎明举行,当天赶去,自然来不及,所以头天夜里就先去住在那里了。同年9月,鲁迅先生又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11日,“午后赴文庙演礼”。9月13日,“黎明祭孔,在崇圣祠执事,八时讫归寓”。

  其后若干年中,北洋改府每年都举行“丁祭”。鲁迅先生每年都要参加。1923年3月25日的日记中记着:“晴。星期。黎明往孔庙执事,归涂坠车落二齿。”后来发生了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事件,学生与巡警发生冲突,据说两面“互有死伤”。可能由于鲁迅先生一贯支持学生运动,当时的《社会日报》《世界日报》《舆论报》《益世报》《顺天时报》等便捕风捉影,报道:“学生被打伤者,……周树人(北大教员)齿受伤,脱门牙二。”

  鲁迅在其杂文《从胡须说到牙齿》中说:“民国十一年秋,我'执事’后坐车回寓去,既是北京,又是秋,又是清早,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戴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磕睡,胡涂,决非章士钊党;但他却在中途用了所谓'非常处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于是无门牙而讲书者半年,补好于十二年之夏,所以现在使朋其君一见放心。”

  1924年9月初,鲁迅又参与了秋季“祭孔”典礼。9月3日,“午后往孔庙演礼”。9月4日,“夜半往孔庙,为丁祭执事”。

  1925年8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一些教职员组织校务维持会,但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其“祭孔”生涯从此画上了句号。1926年8月,鲁迅南下,去厦门大学当教授去了。

  鲁迅参与组织祭祀圣人孔子的活动,成为祭孔大典历史上的一段往事。

  宋讷病重仍坚持祭孔

  

  宋讷(1311—1390),生性持重,学问渊博。元朝至正年间,考中了进士,升为翰林学士,后又改任国子监祭酒。当时功臣子弟都在太学学习,宋讷为了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夜里就在学舍就寝。后来朝廷开科取士,录取进士四百七十多人,太学学生占了三分之二。再考一次,还是那样,皇帝大悦。

  他的长子麟,考中进士,担任御史,出为望江县主簿。皇帝考虑到宋讷年老,召其长子在身边伺候。后来宋讷的病越来越严重,但仍然坚持在学校值班。儿子请他回家,他斥责说:“时当丁日祭孔,怎么能敢不敬!”祭孔完后,回家就去世了,享年80岁。皇帝非常感动,亲自为他写祭文。又遣官到家里祭拜,划拨土地作为葬地。四品的文臣由皇帝安排祭葬的,从宋讷开始。

  康熙祭孔只拜师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南巡后,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康熙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

  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孔尚任祭孔故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局势已定,康熙为了笼络汉族士子,特意来到曲阜祭祀孔子。那时候,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初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在曲阜已经才名遐迩,被孔府荐为引驾官。

  这天清晨,康熙皇帝吃过早饭之后,在衍圣公的陪同下,由孔尚任引驾,带着侍卫随从,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向孔林走去,准备祭祀孔子。进入神道之后,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就下轿步行。

  路上他看到一棵槲树,冠如华盖,金叶飒飒,槲实累累。睹物生情,一股淡淡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康熙帝并不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而是移步来到大槲树旁,绕树转了一圈,细细审视后,向侍立在一旁的孔尚任道:“孔爱卿,这是什么树啊?”孔尚任一听,心想不妙,这槲树在东北林区比比皆是,康熙帝祖居关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分明是借此机会考验孔氏后裔对朝廷是否忠诚。自己如果照实回答,便犯下汉人称满人为槲(胡)人的大忌,遭文字狱的迫害。对此,孔尚任很明白。可是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

  想到这儿,孔尚任就趋前对康熙皇帝奏道:“圣上,此树为橡子树,乃先祖弟子从关东移至圣林。两千多年来,它给圣门带来吉祥,使圣脉不断,圣裔延续,为此,圣门后裔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故取'吉祥’的'祥’字的谐音称为'橡’。其果实称为'子’,因为'子’是古代对有美德的人的尊称。孔氏世家出于敬意,故称此树为橡子树。”康熙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道:“孔爱卿乃聪明机巧之人,才博识广,人才难得。”说着便高高兴兴地与孔尚任同行,一路上两人说说笑笑,甚是开心。

  在孔林祭孔之后,孔尚任被荐为皇上讲经,讲解《大学》首章和《易经·系辞》首章。讲义本由孔尚任撰写,经皇上审阅。临讲改由孔尚任讲《大学》,其族兄孔尚鉝讲《易经》。讲堂设在孔庙诗礼堂。

  孔尚任和孔尚鉝预先入讲堂演习经筵仪式时,孔尚任抬头看到堂中悬挂着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心中大喜,悄悄拉了拉孔尚鉝的衣袖说:“老头子将要我们入朝为官了,或许能做个正六品呢!”孔尚鉝听后,打个寒战说:“你这样称呼圣上,不怪罪才怪呢!“孔尚任胸有成竹地说:“这称呼何妨,寿比南山为老,万人之上为头,天父地母为子,圣上听了定会龙颜大悦哩!”

  谁知,路上说话,草里有人。他们的谈话被微服巡查的御史传给了康熙。果然,孔尚任和孔尚鉝讲经后深得皇帝的赏识。康熙对随侍御驾的大学士王熙、明珠说:“孔尚任等陈书讲说,非常精彩,不拘定格,额外议用。”十三天后,孔尚任和孔尚鉝接到任命沼书,两个均被破格提拔,任命为正六品的国子监博士。那时候,.王六品官的朝服恰好是胸前缀着白鹭的图案。孔尚任的预言变或了现实。

  元公主祥哥吉剌:唯一女性祭孔人

  

  根据相关资料,从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一直到中华民国,元公主祥哥吉剌是唯一的女性祭孔人,她两次遣使去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在历史上为保存优秀的汉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祥哥吉剌,生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代,是元世祖忽必烈之曾孙女,元顺宗达剌麻巴剌之女,元武宗之妹,仁宗之姊。大德十一年(1307年)三月,下嫁元朝皇帝世戚弘吉剌部(封地位于今天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首领特薛禅之四世孙雕阿不剌万户为妻。

  由于其和驸马雕阿不剌崇拜儒家文化,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祥哥吉剌被封为鲁国大长公主。同时,孔子故乡山东曲阜所在的济宁路一带也被封给他们夫妇作为汤浴邑。她的女儿不答失里,后来成为元武宗次子元文宗的皇后。因此,她既是文宗的姑母,又是文宗的岳母。

  祥哥吉剌虽然生活在草原上,但由于她对儒家文化有着很深的情结,所以两次遣使去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如果我们今天到山东曲阜孔庙,可以看到《皇姊大长公主降香碑》和《懿旨释典祝文碑》,这在孔庙内是仅有的女性祭孔碑。在碑文中,祥哥吉剌赞颂孔子的教化之功,禁止侵夺孔氏后代的林木和土地。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祥哥吉剌去世,时年49岁。

  按照祭孔的活动惯例,祭孔者必须是社会地位很高的男性官员,而元公主祥哥吉剌则作为唯一的女性祭孔人而著称。这一方面显示出祥哥吉剌身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更是显示了元代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在元代,孔庙遍及全国,忽必烈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在元上都建孔庙。可以看出,元代是非常尊孔的王朝。

  本文选自山东友谊出版社《祭孔大典》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