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墨丹青 >网上展厅 >陈全胜 >艺术之路

陈全胜:中国古典文学画意

2017-08-22 10:00:00  作者:陈全胜  来源:中国孔子网

   陈全胜,祖籍山东文登,1950年生于青岛,长于济。1986年当选第三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两届被评为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2002年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做学问最怕的就是耍小聪明,小聪明之人重眼前,爱取巧,变化快,过于计较得失,小道道多,堕入歧途的几率也高,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我最欣赏的还是齐白石老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像老农种地,一锄一锄勤勤恳恳劳作,不图快,不设巧,老老实实地干。天道酬勤,终于得到了丰厚的收获。

  我看画家,着重看他们的作品,看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看他们的作品能否打动我的心,而不是注意他们讲什么。现在的画家讲得太多,而做得太少,谎言多,真话少,自我标榜,大师的帽子满天飞。可是,一见其作品,多名不副实。画是自己的写照,说多了有指鹿为马之嫌,使人倒胃。纵观现在浮在上面的大小名家,画价年年涨,可是有几个人能坐下来认真研究学问呢?又有几个人的画能不断有新的进步、有新的变化呢?一个画家的作品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进步,说明这个画家已不思进取,不再处在一个认真学习探索的状态之中。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因为研究方向走偏,陷入困局而无法摆脱的人。

《竹溪六逸图》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些话不知成就了多少人。我天资愚钝,从艺几十年,从不敢有忘。由于我们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的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是一知半解,包括现在很多的博导、硕导们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甚至再早一些的那拨人也是如此。我和一些美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多有接触,言谈间对他们在这方面的无知感到吃惊,连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都不懂。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中国绘画的形式必须依存母体文化,这是一种血缘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去忽悠天下。我们要补课的东西太多了,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或许才能接续一二。

 

《桃园三结义》

  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泰山”,远远看去并不是那么起眼,感觉不到它有多高,可是离它越近就越感觉到它的巍峨高大。走到山下,只能仰视。如果向上攀登,开始还能轻松,再上就感到腿脚沉重。攀上中天门,已是举步维艰了。十八盘的层层石阶,直上云表,非意志坚韧者难至极顶。也就是说,你不去靠近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远观,永远不知它的博大精深,更不可能登达极顶,只是看客而已。种种奥秘,只有在攀登中才能体会到,有很多人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东西,盲目地去否定、去批判。这都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而是一种浅薄无知之举。

《遗爱诗意图》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科学的循序渐进。由于每个人的条件、能力、艺术素养、环境的不同,加上阶段性的原因制约,看问题的角度、深度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中,也许有些东西让你很难一下子接受,有些问题也不能一下子看透,需要像剥笋一样,层层悟入。你开始喜欢的东西,不一定以后还能喜欢;开始时很厌恶的东西,不一定以后不会接受。在绘画学习中,喜欢到不喜欢又到喜欢,这样的情况反反复复,不知有多少次,周而复始,每一周期都会有提高。中国绘画讲气韵。气韵的感觉是很飘乎的,有时抓得到,有时抓不到,有时抓住了,转瞬又消逝了。在艰苦学习中,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时,才能很好地把握。画家的艺术取向,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是左右摇摆的。这与阴阳互用、“阴极而阳生”的法则有关。如你开始偏爱细笔手法的表现,到了另一个阶段可能又追求粗笔形式表现,而后可能又回到细笔,粗细之间的来回摇摆,大画小画间的摆动中就产生了动力,形成了前进的曲线。曲折的位移能够给你更多的感悟。如果,死守一隅,就是一种偏执。这样学习效果就不会很好,故而进步缓慢。在刚中更能知柔,在小中方能解大。在学习上,不但要用功,还要多动脑筋。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适合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好,有些方法让你在短时间能获得进步,但不能保证你长时间进步,也许有的还会变成你以后的绊脚石,这需要不断地调整才是。

《金瓶梅系列之三》

  艺术家的艺术状态来自其心态。艺术家对自己心态的维护时最重要的。如果心态不好,心态不在位,你的神经就会处在很麻木的状态下。我们搞艺术的靠的就是这敏感的神经,有了这种敏感,才能感受到造化中星星点点的光点,汇集成你的才华;神经麻木,感受能力低下,说明你的艺术生命离死亡也就不远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太多了,陷进去很容易,再想拔出来就很难了。陷进去后,有些宝贵的东西就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将永远无法恢复了。如果他是一个只想靠画去谋利,当个画财主之类的人,不去学习、研究学术,借忽悠去坑蒙拐骗,我无话可说;如果他是一个江郎才尽,没有出路的画家,以利为先去谋个一官半职,混碗饭吃,我也勉强能理解;如果是一个才华横溢,前程远大的画家,也堕入其中,那就太可惜、太不可思议了!历史上有很多古训在警示我们,可我们很少去理会。事情往往有正反两个面,不要只看到有利一面,还要看到有损的一面,更要超越得失,看到因果。

《皖南山色》

  心灵处在静态中,画家的感受才能更灵敏。现在大家的事太多,成天忙忙碌碌,热闹驱走的是一时的寂寞,失去的却是对美的感受。匆忙中有太多的不经意,不经意间又有多少美妙从眼前滑过。画家在艺术上的才华来自生活中的平实,要不得半点虚荣。有的画家一旦处在得意的位置上,人性就变了。这种变时因其根性定力不够,摧毁的是自己艺术上成功的机缘。摆那种臭架子,是一种浅薄的表现,对自己的艺术发展一点好处也没有。画家在现实生活的洪流中,要像水一样渗进去,而不能像油一样把自己浮起来。

《煮酒论英雄》

  画中的一切感悟,得于画家在现实生活中全身心的投入,靠艰苦的学习得来。画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感悟也就有迟速,只要诚心努力去学,就会有一定的进步。学习让人获得自信,也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责任编辑:张晓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