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祭祀的类别
来源:彭门创作室作者:孙永选 郭云鹏 2018-10-09 14:37
古代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天地、宗庙(祖先)及君师的神灵。祭祀天地是帝王的一种特权,有专门的场所,将相大臣只能随从,否则便是“非礼”“僭越”。祭祀祖先,人人可为,但作为皇家,除了有专设的太庙及陵寝外,还与天地配享。祭祀君师,包括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及有惠于民的先圣先贤。
1. 祭天
祭天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天有风雨雷电出现,日月星辰转换,感到神秘、恐惧有关。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主宰,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天命不可违”由此而出。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继而祭祀。
《史记·封禅书》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幹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史记正义》:“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
由此说,祭天滥觞于传说时代,那时把天称之为“上帝”,从而产生了祭天的雏形。至周王时就有了定制,那时周王被称为“天子”,所以要隆重地祭天,故而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和严格的礼仪。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天圆地方,所以祭天的场所为圆形,设在都城的南郊,称其为“郊祭”。天孕育万物,其功德至高无上,所以祭天也最为隆重,突出一个“尊”字。由于通过祭天,君王的权威会得到加强,逐渐形成了祭天与王权如同“政教合一”的趋势。
秦代,始皇帝把“封禅”合并为天地同时祭祀,对后世影响至深,但郊祭未变,并立白、青、黄、赤四帝之畤。汉代,在秦的基础上立五帝与天并祭,日月星辰纳入其中,行三年一郊之礼,礼仪进一步规范。至唐宋之世,依循汉制旧俗,但祭天已完全成了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元代,作为外来民族,除了祭拜蒙古族自己的“长生天”外,也依循旧制祭天。明代,虽然有一段天地合祭,但祭天合乎传统礼仪,最为完善。清朝,基本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但祭天次数大量增加,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2. 祀地
对地界神灵之祀,最早称为“社”,是早期先民祈求大地给人们带来更多谷物的一种祭祀活动,它是以部落的形式而存在的。祀地就是社祭。社祭被神化后就出现了社神,又称为“祗”。传说,夏代主管农业的官职称为稷正,后来稷便被人格化,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社与稷连为一词,表示了整个农业,而农业又关系到王朝兴衰,所以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都城的北郊外方形祀台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成了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它也作为王朝的重要的祭祀对象传承下来,汉时成为定制。而民间的社稷演变成了城隍神与土地神。
天育万物而生于地,所以地上的神灵也很多,除了祭祀地神、社神外,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也会被祭祀。历史上南郊祭天,北郊祀地形成惯例,大多冬至祭天,夏至祀地。但祀地与祭天也有时同一地点同期进行。
3. 祭祖
古代先民告别了茹毛饮血后,便有了鬼魂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不灭,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佑护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
殷商时期对祖先神的祭祀尤为血腥。由于战争频繁,大量的战俘作为祭祖供品,如砍头、活埋,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焚烧、肢解就更是常见。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定制,建明堂(大庙),理祭器,奉祭品,告庙已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周代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代代相沿。
4. 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先秦后,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都要举行崇祀。
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成为祭祀先代帝王的第一人。秦始皇在东巡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亦祭祀先代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祭大禹。”自汉代起,祀先代帝王便成为一种礼仪,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帝王陵墓也受到重视。唐代形成在中央以历代帝王庙为主、在地方以历代帝王陵寝为主的对历代帝王进行国家祭奠的格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在京都开创立历代帝王庙之先例。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
5. 祭奠先圣先师
《礼记》说:“凡学,春官祭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此。”“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可见,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玄宗开元时,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祭祀孔子,颜子配享,此后历代未变。对于孔、颜,历代帝王无不尊奉,其祭祀规格随着封号的提升越来越高。
古时,祭孔典礼分为“释奠”“释菜”两种。以皇家身份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太牢致祭;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唐以后,历代祭孔典礼作为国家祭祀只用“释奠”礼,官方色彩极其鲜明,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
上述国家祭祀的种种类别虽各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殊途同归,都是一种情感上的真挚体现:祭祀天地体现了先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祭祀宗庙体现了先人对祖宗庇护保佑后人的祈求和报答;祭奠君师体现了先人对君师的无限缅怀和崇敬之意。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