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孙奇逢:用心性实学观点阐述儒家学说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朱康有 2017-11-23 10:08

  

学问事,此中学人津津讲求,渐有头绪,总之不离“躬行”二字。 

  ——《夏峰先生集》 

  孙奇逢用心性实学的观点阐述儒家学说,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主于实用”。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心性实学思想家。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亡,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时人合称三大儒。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等。 

  孙奇逢认为,朱、陆入门虽不同,但皆“分儒之统,而得儒之心者也”,又都“以尼山为归宿”。但朱、王两人之学传承之弊,“此传紫阳、阳明者之病,非二子之病也”,朱、陆争异,不是邪正的对立,故可“相资为用”。 

  夏峰从心体角度对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作了新的解释:“天地万物之实理,皆备于人之一身。圣人所以万善皆备者,亦只是了得万物皆备于我之本体耳”。对阳明的“知行合一”,夏峰也有精到之论:“‘知行合一’,是直指本体作工夫,见为二者,学问原未到家,未能以工夫还本体,强说是一,毕竟是二”。知行合一是见道后,以工夫护养本体的过程,而在未悟本体以前,两者只能为二,毕竟合不得一。“真我”也即“真体”。“满街皆圣人,是就本体言,皆可以作圣”,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作圣人的潜在条件,然“不为则不能证圣”,“一觉悟得,即教做圣人”。 

  关于心性实修工夫历程。其一,复性功夫。首先要认识到性、天理为人自己所固有。“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非人之所能为,欲须臾离之而不得者也。”照儒家经典的看法,天之生物,各有其则:人也一样,有其作为生命和社会存在的必然规律—这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到人之后赋予人的一种天性。其次,要做复性的初步工夫。既然理、性为我所有,那么,心性修养就不能是向外追寻,“理求其在我”,是“自识其心”的内向认识方法。要找到这一“主宰处”、“主人翁”、“头脑”,读书明理也好,向先圣学习也好,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自身上。所以,论圣人之性学,“全是论复性之工夫”,从而“尽人道以合天”。 

  其二,明得本心。“本来灵明”乃天之所以与我者。“如镜生尘,尘非镜面。……拂尘,而镜现其面”。只有经过长期的渐修,才能达到一朝开悟,即明得心性本体,更能体会出天人合一的真实境界:“本心能明,则宇宙一家也,元无隔碍。不明本心,则一家之中,横分楚越,而况于疏远之人乎?” 

  其三,事上磨练。悟得本体后,还不能达到纯熟的地步,故需省察之功,以至于无分动静而总能使其显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于无念中而忽起一念,此便是动。当省察此念之从理从欲,理则存,欲则克,此是唯精工夫。到得无欲之可克,理不待存而自无不存,此处是惟一工夫。省察在此,存养在此。”儒家强调要在日常人伦中涵养、呵护此“体”,也就是说要在事上磨炼。本体磨练纯熟之后,自然可达到如下境界:“万物之生,皆自诚中发出”。 

  其四,外王之功。在本体磨练纯熟之后,儒家从未放弃其外王的社会事业,也许只有儒家才把“心体”理解为“合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实心实学家在论述社会问题时,总还是从“心”出发,“论治体,先须论心体”,“治乱之机,不尽由天,由心造也”。分析世道好坏,他们也总是归结到“心”上,“世界之坏,人心为之也。试观今日之世界,不必问今日之人心;观今日之人心,固应有今日之世界耳”。怎样根治?“正是政之根本,要着民正,须先自正。”政治的根本在于正己特别是正己心。 

  第五,返体之功。“兵革百万”,儒家可以出将入相,甚至可以为帝王师,但这些外在事业究竟是为人群为社会的,还是应该返回本体世界,享受至乐人生。“先自必有事焉始”,久而久之,由不自觉达于自觉,“工夫只在行所无事”,“天然之则,着不得一毫聪明才智”。体用一源,以体摄用,归于静寂之体。这就是夏峰所最终推崇的:“心不受物累,动自与天游。” 

  【参考文献】李之鉴:《孙奇逢哲学思想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朱康有:《孙奇逢心性实学简论》,《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