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非遗传承

盘点山东江湖门派 各高手约战格斗教练

2017-05-03 10:46: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近日,“格斗狂人”徐晓冬与雷公太极创始人雷雷比武,且在20秒内KO对手的新闻,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随后徐晓冬在微博公开表示接受各路高手的挑战。

  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

  齐鲁大地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有着“武术之乡”的美誉。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江湖”,一起领略流传于山东的门派、招数、拳种…

  谭腿 临清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六大门派指少林派、武当派、昆仑派、峨嵋派、华山派、崆峒派。

  昆仑派以创始人昆仑大师的名字命名。昆仑大师系后周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时在外统兵,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昆仑大师明了时局为大义而适时归隐于古临清龙潭寺(此处今天在河北省临西县龙潭村),因当地战火不断,遂传授村民与僧众武艺,又因为当时世间武术多重视拳法而忽视腿法,故创立临清派系,以十路潭腿为主要功法,名列宋太祖十八家之首。

  拳谚说“练拳不练腿,如同冒失鬼”,潭腿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周星驰电影《功夫》中,“苦力强”使用的就是潭腿。

  武术点穴法 东明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最西南隅,流布于当地的武术点穴法是梅花拳武学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亦随着梅花拳的发展而发展。自梅花拳第八代传人焦士虎到东明一带传授拳法及武术点穴法至今,现已传承十代,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武术点穴,又称“打穴”,是运用各种武术手法,结合雄厚的劲力,点打对手身体各经络上的要害穴位,致使对手气血阻塞,产生疼痛、酸软、麻木、昏晕及死亡症状,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

  点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脚踢,克敌制胜全靠一指之功。此功夫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之上的。习练点穴法须具有梅花五行功、太阳功、太阴功、锁指功、九九归一还原功等功法的深厚基础,通晓中医经络学理论,深知气血流注与五行、天时的关系,遵循“按时取穴、按窍开穴”的原理,经过指功、点打功、抓功等功法的长期练习,循序渐进,方能做到眼疾手快,一击中的,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

  2016年,东明县的武术点穴法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查拳 冠县 任城

  查拳是中华武术长拳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分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其中,冠县“张氏”“杨氏”与明末倭寇英雄——济宁人戚继光所征兵将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有关。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而任城一派技艺的形成或许更早。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密尔(查尚义)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2008年,查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螳螂拳 莱阳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盛行于莱阳县(今为莱阳市)。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与南拳各派风格相似。

  螳螂拳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佛汉拳 东明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

  明末清初(清雍正13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焚。少林寺南院武僧光明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今山东东明县马头乡,所传之少林功夫,使佛汉拳在山东落地生花。1996年,本着继承、挖掘、发扬少林传统拳术,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授意下,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果松返山东东明请回了受业恩师,佛汉拳传人——刘卫东,在少林寺拳法学院传授少林绝艺——少林佛汉拳。才使少林佛汉拳又放异彩——重回故地。

  2007年,佛汉拳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肘捶 临清

  临清肘捶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因其能够了巧妙使用多种肘法、拳法而得名。百余年来,肘捶拳法经六七代弟子传习延伸,受到鲁西、冀东等地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肘捶不但在各健身点推广传授,而且武校也开设肘捶课程,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习练者可根据自身学识、条件去揣摩其中奥妙,达到健体、防身、修身的统一。

  2011年,肘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膑拳 青岛 淄博 济南

  孙膑拳,因演练时多穿长袖衣,故亦称“长袖拳”,相传乃战国军事家孙膑所传,但并无有关文字记载;并且《孙膑拳谱》之文字绝不像远古文字,故多认为为是后人伪托孙膑之名而创的。清末时间,山东有一武士杨明斋(杨二虎)得技,并于1918年至1938年青岛国术馆任职期间传授,使孙膑拳在青岛、淄博、济南一带广泛传开。

  孙膑拳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看似偏离,但击中点却是那样准确。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

  孙膑拳实战技击的技法在于打拳时发力强猛,动作连贯,有时张开双臂,身根略晃,看似飘忽,实则暗藏杀机。同时,孙膑拳注重边打边防,打防结合,在攻击之时已经防守到位,防守之际已经准备还击。在攻防结合上,也始终遵循“走曲不走直”的要领。

  2011年5月23日,孙膑拳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拳 平阴

  《红楼梦》曾提到:“众顽童也有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过一边的,也有立在桌上拍着手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这里的“太平拳”指的是趁别人不注意时打几下冷拳,因为打的是安全拳,故取名曰“太平拳”。其实真实的太平拳是现在济南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土生拳种。

  太平拳发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由清康熙年间王氏高祖王翀宇所创。据《清·平阴县志》载:“明季国初,邑地大乱,王翀宇平贼治乱,为民排忧解难,乡邦赖以安”。他骑马提刀,人到何处,何处太平,乡人送号“太平王”。王翀宇顺治三年,解平阴之围后,圣上恩赐“任侠”辛卯年中式武举,后被征用为官。六十六岁还乡(康熙二十一年),乡人称“太平王爷,”绰号“铁脖子”,从此在家修身传武,其借众人之口,所传武艺为太平武艺。

  2010年,太平拳经济南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