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齐鲁世家

博山赵氏:避居山城 教化乡邻

2016-08-29 16:23:00  作者:张向阳  来源:齐鲁晚报

赵执信故居 陈继春摄

赵执信的红叶山楼遗迹,已经有些破败 本报记者张向阳摄

  如果你不熟悉博山赵氏,那你可能知道洪昇的《长生殿》,受《长生殿》连累丢掉官职又帮助洪昇完成《长生殿》的就是博山赵氏十二代传人赵执信。

  赵氏在博山繁衍生息600余年,形成了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都有相当影响的文化世家。而这个家族繁荣的重要原因,或许就是赵执信所总结的:“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

失败的“京漂”

  博山是个秀丽的山城,初春的山林已经展现丝丝绿意。赵执信纪念馆依荆山而建,下临秋谷,掩映在树丛中。罢官之后,除了寻访故交新知、赏览名胜,赵执信在此处度过了漫长而曲折的中晚年。

  时间穿越到325年前,康熙二十八年(1689)8月的一天,北京城内剧作家洪昇的家里,名士雅集、鼓乐声声。这是洪昇邀请翰林院检讨赵执信等好友观看自己的新剧《长生殿》。放在平时,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文人聚会,觥筹交错之间没人想到一场灾祸会从天而降。由于这次宴饮观剧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被人乘机弹劾,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长生殿》剧祸案。

  在这个暴露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南北党争的案件中,28岁的赵执信面临不测之罪,他不顾个人安危,到考功处声明说“赵某当座,他人无与”,把一切罪责揽下,随即被革职除名。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他自幼颖悟,9岁就被同乡称为‘圣童’。17岁,中乡试第二名举人。18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25岁,就担任翰林院检讨。深受当时文坛泰斗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所倚重。《长生殿》剧祸案结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但他帮助洪昇最终完成传奇剧作《长生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勇副教授说,“当时京都有人对赵执信的才华和遭遇发出了‘秋谷才华向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剧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叹息。”

  年未三十就丢掉了锦绣前程,官运受挫,离别京城时,赵执信难掩豪情,作“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回到博山,从此以诗书自娱,关心庄稼与蔬菜。55年的漫长余生,赵执信纵情山水,四处游历,其中六次南游,足迹更远至岭南,悲慨愤懑、嬉笑怒骂则寄于诗文,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作品深入社会,其中有不少描述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官僚的横暴。

  “在博山,赵执信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当地望族,赵执信是赵氏家族迁到博山来的第十二代。”说到这里,王勇颇有些动情。王勇就是博山人,自幼就听父母讲述赵振业(赵执信的曾祖)除暴安良的故事,听姐姐、哥哥介绍赵进美与赵执信的诗篇,亲朋好友中也多赵氏传人,这让他对赵氏家族既熟悉又好奇。

  多年来,王勇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对赵氏家族的探究上,跑国图、省图及相关高校,赴田野考察……他试图用现代的研究方法破解一个传统家族的文化密码,直到偶遇为续写家谱而东奔西走的赵氏后人赵捍东,赵氏家族研究才渐入佳境。

望族联姻 促进家族兴盛

  赵执信只是博山赵氏盛极而衰的标志人物。在他之前,九世赵振业、十世赵进美才是提升家族政治地位、推动家族文化发展的奠基者与铺路人。

  年逾五十的赵捍东是博山赵氏第二十世传人,目前在淄博市财政局下属的财政学校工作。据他介绍,博山赵氏的祖先赵平在朱元璋年间从蒙阴迁来颜神镇,而颜神镇就是现在的博山,算起来,赵氏家族已经在博山生息繁衍了600多年。

  仅在明清两代,博山赵氏就孕育了9位进士、8位举人,还有若干副贡、拔贡、恩贡、岁贡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赵氏从七世步入仕途,后世亦未间断。

  作为传统的文化世家,赵氏还与很多名门望族和文化世家有联姻关系。比如,博山赵氏与当地王氏、孙氏、翟氏、张氏以及新城王氏、临朐冯氏、历城朱氏等望族都有联姻。据王勇初步统计,仅与博山孙氏家族,双方嫁娶者各有29对。

  赵执信的岳母是清初著名诗人、学者王渔洋的从妹;赵执信的妻子则是康熙朝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的孙女。望族联姻进一步促进了赵家的繁荣。

  不过,博山赵氏有自己赖以生存绵延的良好家风。在《题幼子庆赋稿》中,赵执信说:“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他教育后代要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民,要纵览诗书,博古鉴今,不要过于依靠别人和外物,独立自主,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还要与人和谐相处,不逞强好胜,谦虚谨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与整个家族的精神一脉相承。

  九世赵振业是博山赵氏家族的首位进士,他当邯郸令时非常爱民,“虽壶浆之微,皆取给于官,不以烦民”,当时官府内外用度很大,急于催征赋税粮丁,但赵振业“未尝以催科笞一人”。

  当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无人敢惹。有官员为献媚,要在邯郸的交通要道上为魏忠贤修生祠,耿直的赵振业凛然拒绝说,“魏公公的祠堂要广大辉煌,我们这小地方无处取材啊。”  

  转任四川布政司右参议分守川北道前,有下属告诉赵振业有羡银岁例六千馀金可以取用。赵振业笑曰:“吾往矣,复何费!”分文未取,第二天就整理行装上路了。

  赵振业四子进美,亦颇具其父之风。任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分守河北道时,救下被诬告受牵连的300多人性命;转任福建按察使之际,“闽经叛乱,多大狱,积案牍无论数百。”他白天审案子,晚上手定狱词,很快解决积案,释放无辜者。

  赵进美还好布施救济别人,老百姓缺衣少食,他就给他们衣服穿,舍粥接济,死者则给棺椁,有借了他的钱还不上的,他就把借贷文书拿去毁掉。

移风易俗 引领当地风气

  赵执信罢官回乡后,承继祖业,拥有百亩田产,其别墅红叶山楼据称占地三十亩,不过如今只剩下了两个残破的厢房。  

  半生游历让赵执信得以耳闻目睹各地风俗人情,进而想要移风易俗,教化当地百姓。

  赵执信专门撰写了一部民俗理论著作,比较了不同地区的风俗得失。提到各地的结婚礼仪,赵执信说:“吾乡婚礼,远胜南国者,有数事焉:不受聘财,一也;妆奁不责厚薄,二也;必亲迎,三也。”

  他还针对博山当地的陋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送礼不要浮华,“乡党相贺,不过鱼肉蔬果羊酒之类,随宜增减。若浮华之流,罗列金币,喧腾车马,既为受者之烦,亦恐后来难继,有识者裁之。”比如开玩笑要适度,“表兄弟若内兄弟,与婿相狎谑,他方亦有之,不至如乡俗之悖,动则讪父母,诟室家,以为欢笑,反以异己为迂。恐名教中人未合如是。”再如忌大办葬礼,“葬有期矣。遍告于曾吊之客,礼也;以求请送葬为辞,则非也。至于以厚贿邀显官,以重赏聚恶少,煊赫出入,自谓豪举,非我所知矣。”

  这些都在博山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赵氏后人更是一代代践行先人的遗训,不容品行有失。

  孝妇河从博山流过,博山素有“孝乡”之称,赵氏家族也涌现出许多孝子、孝女与孝妇。孝友于父母和兄弟姊妹固然可贵,但推己及人,才是人生的更高境界。赵长林是博山赵氏第十九代传人,目前在当地检察院任职。据他讲,他的爷爷以前学过中医,早年就无偿给人看病行医,救助邻里。

  赵长林的家在博山东坪乡东庄村,因为人才辈出,周围几个乡镇都以东庄村赵家为荣。赵长林的爷爷赵殿凤是清末的廪生,但是接受新学,思想开明,曾报考了当时山大的前身——山东政法专科学校。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不是外籍教师,就是留过洋的。学成后,赵殿凤回博山教书,不但教四书五经,还教法律等现代课程,一开当地风气之先。

  赵殿凤鼓励革命,注重家庭的文化教育。正是在他鼓励下,赵长林的父亲才成为当地最早的党支部书记,并且成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领着村里一帮年轻人参加了革命。

  赵长林说,他们这一支三代,光山大毕业生就出了三个,赵家后代多数从事法律、教育、医疗工作,但从没听说赵家后人有违法乱纪的。

  即便今天,赵氏后人也是才俊辈出,很多孩子考上重点高校,还有不少出国深造。今年50岁的赵修利被赵氏家族公认为其中的佼佼者。

  赵修利是目前运筹学的国际领军人物,据赵修利的哥哥赵修恒介绍,赵修利出生于1964年6月,1979年初中毕业就直接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受教于著名数学家潘承洞,可谓天资聪慧。

  1983年山大毕业后,赵修利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工业工程与运筹学博士学位。

  赵修利在随机运筹学几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联合会授予他Erlang Prize奖,这一奖项用于奖励在随机运筹界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赵修恒说,弟弟从小就学习非常努力,“当年刚恢复高考不久,学习资料很少,就找来‘文革’前的老资料做。我这个当哥哥的有数学题解不出来,就问弟弟。还有的数学题连高中老师都解不出来,也来问他。”这名初中生当年以博山第一名的成绩被山大录取,至今,当地不少家庭都以他为榜样来激励孩子上进。

  赵捍东说:“我的孩子正在读研究生,原来提起赵执信等祖辈上的历史人物,孩子觉得遥远。而提起赵修利,孩子们很受激励,他在全村全镇都是一个榜样。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人物对一个地区都能产生带动,激励更多的人。”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