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鲍鹏山
0.11.png

鲍鹏山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海外版《孔子》纪录片学术顾问。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新说水浒》《致命倾诉》等著作三十余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2015-2016年两次受邀主持国家祭孔大典直播解说。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 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我们亟需用能够为精神打底色的、有高贵血统的经典,来指引孩子们、指引民族的未来。这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和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和品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 [详细]

    2019-03-20 09:35
  • 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鲍鹏山先生访谈录

    但是我觉得中国现在最缺的可能是传播。我们不仅仅要有一批学者在高校、在这样一个象牙塔里面、在小范围里面去做这个高精尖的研究,刚才我讲到学术研究受到整个社会的鼓励和国家的支持,学术研究环境整体繁荣,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不好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很多学者的那些卓... [详细]

    2019-03-20 08:57
  • 鲍鹏山:孔子兴学的特色与文化意义

    20179283168639.jpg

    孔子生活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后期。这一时期正处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各大文明都在此时涌现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基... [详细]

    2019-01-10 15:00
  • 【孔子学堂-微访谈】鲍鹏山:孔子让人安身立命

    鲍鹏山_副本.jpg

    问:孔子对您本人有何影响? 答:无孔子,无以安身立命。 [详细]

    2015-09-17 13:48
  •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与岳阳市民同品儒学

    长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鲍鹏山,不仅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风流去》等三十余部著作,也是央视《百家讲坛》东方卫视《东方大讲坛》的主讲嘉宾。在此次讲座中,鲍鹏山结合《论语》等儒家经典,从多个方面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孔子与士”。整场... [详细]

    2016-03-14 09:37
  • 鲍鹏山:“2000多年前那颗心至今温暖我们”

    古筝风雅,琴韵悠长;春风化雨,国学流芳。3月10日,岳阳市新华书店“国学讲堂”开讲,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主讲《孔子与士》,梳理“士”与“儒”的涵义变化,用独特视角诠释了孔子的“兴观群怨”。其真知灼见,让座中听众如沐春风。记者敬录如次... [详细]

    2016-03-20 19:33
  • “仁”是一种持久的力量:谈孔子“仁者爱人”

    zhongguofengshuimorenaizhanbansucai_4635630_副本.jpg

    孔子讲:“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德的政治和不仁德的政治,就是好和坏的区别。什么是好的?仁慈的,给人关心和关爱,这就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就是与之相反。 [详细]

    2016-07-29 15:49
  • 鲍鹏山:在谈论生与死的问题时 圣贤孔子是什么态度?

    233@156.jpg

    孔子不谈死,似乎已经成为学界定论,《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实,这一则记录的,只是孔子回避和子路谈死,此则之前,接连好几节都是记录颜回的死,颜回死了,已62岁的子路,也忽然有了迟暮之感,于是... [详细]

    2016-11-15 15:05
  • 鲍鹏山说孔子

    《鲍鹏山说孔子》为鲍鹏山先生孔子讲座的整理稿。鲍鹏山先生为国内推广古典文化的著名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历来很受欢迎。鲍鹏山先生通过对《论语》一书的解读,展示了孔子的哲人风范。 [详细]

    2016-04-24 10:48
  • 鲍鹏山:孔子是人的奇迹

    2010-05-25 09:30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