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春秋以“为中国读书人设计服装”为宗旨,即以衣冠为载体,将诗书礼乐的精神传递给天下所有读书人,他所要展示的不仅是衣冠的形制和外观,而是结合传统之仪礼、修明之仪容和雅正之乐韵,演绎中国读书人各个生命时期典型的容止修仪和生活形态。

“诗礼春秋”,钟情于华夏衣冠文明的传统,以期开创生活的新美学。而它所依凭的传统是被称为“深衣”的传统。
深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服饰。自先秦时期便有详细记载,一直到明代末年,皆为读书人所穿着的常服,更是儒生所常备的“法服”和礼服。

它代表人深藏在天地之中,“深衣”的交领右衽,象征地天交泰,阴阳交和,而 “深衣”宽袍大袖,也象征天地的宽广,它又含有规矩准绳,它的十二幅又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所以 “深衣”既有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又有法则的运用,其喻意深远,在经典《礼记》中早已记载。所以历代大贤均有“深衣”的制作,而古代读书人均以深衣为常服,于平居、于游宴、于问学、于祭祀无所不用。平居以服,雅和亲切,游宴以服,俯仰旋侧,问学以服,揖让进退,祭祀以服,恭谨庄敬,四者之服,无不显明礼乐,张扬文化。

“诗礼春秋”,提倡“深衣”传统,又提倡与时尚相呼应。它将传统的交领右衽、东方服道中依从料性的平面原则、讲求衣成之后内在空间流畅的包容特性,恰当结合西方的立体裁剪,以适合人体活动的要求,适应现代生活作息的需要。在款式、色彩、细节上,讲求线条简练,形姿柔顺,气韵有东方的典雅;而在材质上,则回归本原,取材天然,多用棉麻丝毛,尽量求其精纯。

“诗礼春秋”的设计语言,是传统和时代的和谐对话,是文化复兴、经济发达背景下的新中国人的形象界定,要充分体现传统礼乐精神,向世人传达出文明古国浓厚的时代气息。
这也是“诗礼春秋”对匠人精神的理解。以匠心研磨东方服饰博大之文化,以匠心热切融入时代之生活,以匠心认真对待方寸天然之织物,以匠心游走纱线、温和裁制而塑型,精益求精;如此匠心之所运,方能良工而造美物,风采清新而成大雅。
“诗礼春秋”品牌创始人周应之:我的服装因缘当从建筑谈起
今年春节,有陪父母南下福州,寻访老友,下榻于西湖大酒店。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初见这个坐落于福州西湖北岸的酒店时,其华美让人心眩。在闽工作期间,曾多次下榻于此。谁知时隔多年,旧地重来之时,却甚感遗憾,是见惯了都市的大理石和玻璃幕墙建筑吗?显然不是,而是酒店的西式建筑与西湖的典秀风光不能谐一,千百年的名湖胜水,历代文人的懿墨叹咏,确实难以容下这座兀突的建筑。晨起闲情于湖中景致,又遗憾地发现省博物馆已崛然特起于湖心位置,这本是亭台楼榭之所在,平衍广荡,疏朗曲致,如今被堵得严严实实,无有喘息,其置西湖文命于何?埋首痛哉!鄙人实不敢故作玄论,中国的川原风土,清格标异,不同于西,建筑自有其制度规摹,稍有中国文化情怀者,即难安于建筑与环境的乖离,自此便有一种参与环境视觉审美的建设愿望。可在中国,不是每个国家主人都能够影响建筑的。那些能影响建筑的人,他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西式建筑上,而购房者盲目求西,也助长了建筑业的西风大胜。如今,各个城市的天际线中,何曾有半点华国风影。过去南北建筑风格之渐变已荡然无存,百城一色,千市一面,谁能有浮游观远之心情?既然暂时影响不了建筑,不妨从同样具有环境审美功能的服装开始。
(“诗礼春秋”创始人周应之 资料图)
建筑、服饰、饮食、车乘等人造之美在中国文化中多重笔墨,君不见古典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登场,衣着的描述巨细不遗,此与人物之性格身份密切相关。彼时称之为服装文化尚可,因彼时衣冠,制有前规,法存遗风,色泛五彩,又有风土人文,楼台馆舍相呼应,荣采之华,今有余香。说今日有服装文化,无非唐装旗袍、西装闲服,衣不御风,体无生姿,色单渥采,不与华夏文化风物相摩荡,不知文化从何谈起。鄙人心滞情急,曾将园林中身着紫色羽绒服的小朋友误以为大甲壳虫,可见衣冠之低趣,俗煞风景之甚,已无重焉。
且说服装的休闲概念。有休闲必有正式,国人对正式的理解大概只有中山装和西装之类了。在休闲泛滥的时代,更年轻一代,恐无正式可言。因为中国学校的校服运动化、休闲化,其恶俗之剪裁,又能让谁品味出服装和文化、服装和正式的关系呢?正式的概念,当指礼仪仪式的端正,如果在祭祀先圣和祭祀先祖时仍然没有正式着装的概,那么,它所反映的是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缺失,而不是简单的会不会穿衣戴帽的生活常识。中国刚刚脱贫致富,还未能体会五千年文化上邦的赫赫威仪,就莫名其妙的被全体带进了休闲时代;还未揣摩如何穿出有中国文化的质感时,已被迫做一个地球人了。因为休闲时代,世界一体。西方人不遗憾,举目四顾,凡正式场合,西装无处不在,时下的休闲服装也是他们服装的变种,他们的服装文化在世界大行其道。休闲礼服既然是西方服装的变体,它所涵盖的当然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中国人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业余生活,所谓琴棋书画禅茶武皆是也。要拿时流的休闲服类来装饰国人大雅的精神业余生活,显然不成伦类。
“诗礼春秋”权时应运而生,融通古今,汇纳中西,既研精于法髓,又骋思于风度。“诗礼春秋”大分两类,一为礼服,一为常服。礼服则有法服、婚服、社交礼服之分。法服者,体法备要,用于祭祀天地,祭祀先圣先贤,祭祀先祖;婚服则显明传统,契紧时流;社交礼服亦有别于既有之形容,另有新制。常服则分修闲服和时服,修闲服则用于琴棋书画禅茶武等各类雅集。之所以名为“修闲”,而非“休闲”,是因为中国人的闲情逸致莫不是修身养性,发明心地。而“时服”则相对“时装”而提,它将本着中体西用的原则,领袖中国潮流。
“诗礼春秋”朱子深衣复原图(图为秋风先生)
“诗礼春秋”要服务于中国读书人,而非其他。是因为自古以来,国人崇尚读书,求知上进。知识分子以读书人自许自不必论,天下父母谁不以读书期勉子弟?无论工农、商学兵优,凡能开卷有益,知德趋进,又何妨称其为读书人呢?在中国文化中,衣冠是诗礼外化之展现,诗的浪漫和礼的高贵也是服装追求的极致,读书人自然是诗礼精神的最佳代表。读书是国民最基本的要求,“诗礼春秋”愿同天下读书人相互策进,以使读书永为国之风气,诗礼永为国之精神!
品牌故事
修闲装
此“修闲装”非彼“休闲装”也,修纯性道是中国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传统,读书之余,游于艺,虽闲燕而修德,皆允合道之真体,性之本命,衣冠亦为此类文化精神活动重要的组成介质,岂可休怠闲荒,离常乱度,读书人的闲暇衣著,确实应以“修闲”一词述为允的。它可分为琴、棋、书、画、禅、茶、武、花、香等九类,适合各类雅集。
仲尼装
以孔夫子名号命名,具有现代中华伦理精神的礼服。
燕服
俗称礼服,华夏礼仪不同于西方礼仪,不同之礼仪自有不同之礼服,华夏礼仪揖让升降,燕安从容,礼服非燕服莫属。
法服
依先王之遗法,精严而制。其依礼仪而分为: 冠礼、婚礼、祭礼、饮酒礼、士服、燕服。其依形制又分为:道服、直掇、圆领袍、官服常服、四䙆衫、襕衫、皂衫、 皂袍、 大衫、朝服、褙子、襦裙、袄裙、大袖衫、深衣、鹤氅、襦裤。
深衣
即是将身体深邃掩藏,如生命深纳于宇宙之中,古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服之,后演格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服装,以映衬圣贤学问的深密广大。它作为士服之一,可用于祭礼、饮酒礼、及讲学活动,也不妨燕居。
交领右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