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风商道 >看儒企

“启发式”管理模式

2017-06-30 15:02:00  作者:陈志强  来源:中国孔子网

  编者按:学习《论语》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学习《论语》还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如果把《论语》中的相关部分用于企业管理中,将会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青岛儒行天下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志强在自己的企业推广和践行儒家文化以来,不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还总结出一套学习和践行的可行经验,把他在企业管理中学习和践行《论语》的相关部分总结出来,写成书籍《学论语,搞管理》,将此书推广给大家,本篇为管理模式篇之什么是“启发式”管理模式?也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企业一并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相关部分,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份贡献。

  学论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fěi):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隅(yú):角

  【译文】孔子说:“不达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彻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达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举出桌子的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生,而他不能推断其它三个角如何(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评析】这是孔子著名“启发式教育”的名言,目的是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里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一是有可能这个学生没有用心;二是可能这个学生在这一方面欠缺,我们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做针对性教育。

  搞管理:

  在一个公司或单位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领导在让自己的下属做一件工作时,只是“安排”,即告知如何去办,如果对方做得不对或不会做,领导并没有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启发下属去掌握工作方法,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的领导甚至一发现下属做得不对,就干脆自己去做,因为他感觉浪费时间教别人做,还不如自己做得好、做得快。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领导“越来越忙”, 下属自主性却得不到激发。刚开始业务少的时候还可以,随着业务量加大,领导就成了工作的瓶颈,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有限,精力有限,双手的力量也有限。员工的潜力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差,约束了思维,整个团队的集体力量就得不到发挥。

  采取启发式管理方法,领导们开始需要花一点时间,在下属日常工作的职责范围内,让其自己去想去做,领导只是“循循善诱”地做些点播和启发性的工作就可以,让下属逐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这样下属的智慧就能发挥出来,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而且感觉自己被公司领导信任,自己也就有责任感,每个人养成工作的主动性,成为企业的主人之一,整个团队就形成了一股力量。这样各级领导也就逐步被“解放”出来,去做“领导”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各级领导也能从中发现和培养接班人,因为企业领导者,不仅要带出利润,更要带出人才,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掌握这种管理模式,主管和经理级别就要做到“动脑、动嘴、少动手”,总经理和董事长级别就要做到“动脑、动嘴、不动手”, 而且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领导者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企业领导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

  企业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个模式,就可以做到“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进而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企业调动属下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果采用启发式管理办法,有些下属仍然不能举一反三,那就说明要么他没有用功,要么就是他不适合这项工作,我们应该采取孔子“因材施教”的办法,去“因材培养”。

  总之,如果企业中领导阶层能理解和践行这种启发式管理模式,激发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发展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大;否则就摆脱不了家族式的小型观念,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而老板或领导还自己累得够呛,“出力不讨好”。 这种管理模式,我把它定义为“启发式”管理模式。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