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海外视角】中国文物保护“国际化” 与欧美多管齐下打通合作之路

来源:欧洲时报作者: 2017-11-09 14:52

11月8日,中美两国元首夫妇观看文物修复技艺展示。(图片来源:新华社) 

  11月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在参观完前三殿后,两国元首夫妇来到故宫文物医院,先后观赏了钟表、木器、金属器、陶瓷、纺织品、书画等文物修复技艺展示,现场参与书画修复体验,两国元首积极评价中美两国在文物修复方面开展的广泛、深入合作。

习近平夫妇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故宫文物医院。(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事实上近些年来,在古建及文物修复领域,除美国外,中国和多个欧洲国家已经通过各类途径走上了合作之路。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出资、投资,参与别国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国的文物保护正在加速“国际化”。

建于1918年的荣宗敬故居位于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堪称沪上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2011年,Prada与建筑师RobertoBaciocchi合作启动对其的修缮工程。今年,Prada荣宅正式完工。图为10月29日拍摄的荣宅。(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杨柳摄) 

  意大利文物修复技术世界领先 “唤醒”中国文物古迹 

  当下,中国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保护意愿也越来越强,而意大利在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丰富经验。在此背景下,来自意大利的专家、技术近年来频繁成为“唤醒”中国文物古迹的主角,同时,两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合作也拓展出了多个维度。

  中新社报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拥有全世界大约60%的历史、考古及艺术资源。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其背后是意大利全球领先的文物修复技术。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及修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则迫切希望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频繁开展了诸多合作。

  综合上海《劳动报》、天津《城市快报》报道,近日,Prada集团宣布,经过6年精心修缮,由中意两国工匠携手合作修复的荣宅,于10月17日起正式对外开放一个月。荣宅建于1918年,是一座带有花园的独立式三层西式住宅,是上海滩为数不多的顶级豪宅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而位于天津和平区的静园曾是末代皇帝溥仪逃离紫禁城后的蛰居之地。2005年,在意大利建筑学家罗杰威的主持下,一场以还原为主的修复工程拉开序幕。2007年7月,修复后的静园正式对外开放,漫步其间,似乎每一处都残留着末代皇帝的气息。

2016年7月5日,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出席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共同举办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齐普拉斯在留言簿上写道,“当科技成为连接古老文明国家的媒介时,两个有着类似发展道路并同样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国家一定能共同携手迈向未来。”图为2016年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图片来源:中新社) 

  应用激光技术 中希将开展保护和修复文物科研合作 

  除了欧洲专家亲自赴华修复古宅,中国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还与欧洲各国建立起合作关系。

  北京《科技日报》报道,2016年7月,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揭牌,该实验室由故宫博物院与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联合筹建。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在激光光学领域享誉欧洲,一直致力于将激光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特别是最近与雅典卫城博物馆合作进行的大理石文物表面污染物激光清除项目,获得了国际文物修复学会(IIC)颁发的凯克奖,已经成为世界石质文物激光清洗领域的代表案例。据悉,故宫博物院收藏180多万件(套)文物,在激光技术应用方面需求与发展空间较大。

  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中希双方将共同在文物激光技术应用领域,包括技术开发、设备搭建,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未来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成果不仅惠及故宫博物院,还将辐射全国,这一联合实验室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文物激光技术应用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中心之一。

 

2015年,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启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兵马俑坑的埋藏内涵,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坑兵马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新的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在此前的发掘中,二号坑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8件彩绘陶俑,其中有非常罕见的绿面俑。(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德科技合作破解出土文物保护难题 

  中国日报网报道,在陕西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陶俑彩绘的保护一直是困扰考古人员的一个难题。一些出土时带有彩绘的陶俑因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彩绘很快就脱落、脱色了。为了解决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文物保护的诸多问题,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德国美茵兹的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签定了文物保护技术合作研究项目。

  据中德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的德方负责人、来自德国美茵兹的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苏珊娜介绍,“伴随考古发掘文物的出土,大量残损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是考古界从业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当时中国国内还没有一所现代化的修复专科学校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培训体系。”

  1991年4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德国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部)正式启用。在过去20多年的合作中,中德文物保护专家不仅解决了大量文物保护方面的难题,还取得了一系列考古发掘现场和实验室文物保护的重要成果,包括西安南郊唐李倕墓出土冠饰以及其他文物的保护修复、汉唐墓葬壁画发掘现场保护与室内修复、陕西渭南金代壁画墓保护性搬迁、陕西法门寺地宫丝织品的保护与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青铜水禽的保护修复等。同时,德国方面还为陕西培养、培训了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用电子触摸屏导览游览法国香波堡。(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法将在文物古迹数字化实现新合作 

  法国拥有两千多家文物保护建筑,位居欧洲之最。卢浮宫每年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位于世界第一,奥赛美术馆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帐号也广受好评。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法国文物古迹数字化大为发展的结果。

  在法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助于文保市场的开拓,甚至让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建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例如,法国的克吕尼修道院从2010年开始使用增强现实(AR)还原技术后,第一年的参观人数就增长了50% ,并在此后的4年内实现了参观人数年均增长35%。

在苏州一传统古建筑修复现场,一名法国志愿者在休息时席地而坐。(图片来源:苏州《姑苏晚报》) 

  人民网报道,2016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文指出,要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以及文物价值认知领域加强科技力量的投入,在博物馆收藏保管、布展技术、智能博物馆等应用领域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此举是希望在国家财政预算内,打造若干具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模范”项目,也可以让更多中国民众以更新颖的方式接触中国文化。

  在此背景下,法国商务投资署于2016年9月组织了7家法国企业到访中国。这一代表团由法国国家古迹中心数字部负责人大卫·科林带队,专家代表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机器人技术、营销平台出版、运用3D建模的文物数字化/文物增强化技术、虚拟参观及虚拟收藏应用开发等。法国代表团在第七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期间,与成都及北京的业内人士进行了会面,包括地方政府相关机构负责人,以及同领域中国企业及机构的B2B会谈。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