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十三年》抓周,是我国古代在幼儿满周岁时举行的一项仪式,此习俗带有浓郁的预卜性,流行大江南北。抓周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滥觞于先秦时期的鬼神文化,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明时期流行于市...
旧时,婴儿出生后,即由祖父母或父母给起个名,此乃“小名”。上学或成人以后再由老师或请先生按辈分给起个大名。男孩的小名有按属相干支起的,如寅戌、丙申。有按落生时祖父的年龄起的,这在明清以前很是普遍,...
满月,是婴儿一生的重要节点。婴儿满月,姥娘家人抬轿、备车或挑担来接闺女和婴儿,俗称“叫满月”。
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吃喜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这个风俗,在中原、湖南、江浙一带颇为流行。送祝米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往往是娘家人接到报喜后,约定的吉利...
婴儿降生,俗称“拾小孩儿”,也叫“添喜”。
一旦新妇怀孕,孕妇会出现妊娠反应是正常不过的事,但缺乏科学认知的古人认为,此时的孕妇需谨慎小心,于是我国民间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孕妇的禁忌。
我国许多地方俗称怀孕为得喜,又称为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了、怀孩子了、怀春孕了,简称则谓“有了”。一般称妊娠反应为害喜病、害孩子、害口。
送瓜祝子,亦是求子的一种方式,历史上流行各地,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传统观念,不孝以“无后为大”,故以早立子为荣。旧时人们对怀孕过程没有科学的认知,常常认为怀孕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故婚后怀孕较迟往往即行“祈子”。以山东等地民间为例,祈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押子、舍...
宋代景灵宫有两处,一处在京城(今开封),一处在曲阜,修建于宋真宗时期。
在祭祀舞蹈“表演”时,舞生手中持有两件道具:一件叫籥,另外一件叫羽,也称为翟。
西周的礼乐制度等级分明:天子八佾,八行八列,舞蹈人数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六行六列,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十六人;士二佾,四人。
乐舞生,是孔庙释奠庆祝活动中的奏乐者与佾舞者的统称,故而又称“乐生”或“佾生”。明代多从民间俊秀弟子中选拔,清代通常由学政在童生中选拔。
祭祀乐谱是整个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礼乐制度的生动反映。大凡祭祀乐谱因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新而各有不同,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历史上的祭祀时有中断或缺失。每次重新修订乐谱,都有新的解读和阐释。
祭祀乐章及乐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嬗变发展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留给我们丰富的思想遗产,被称为“万世师表”,历来为人们所敬仰与尊崇。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
春秋战国以后,中国走向统一。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春秋战国,王纲弛废,礼坏乐崩,周朝确立的贵族统治终成历史,社会结构和政体由血缘分封关系向中央集权关系转型。
中国古代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由来已久,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并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代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天地、宗庙(祖先)及君师的神灵。祭祀天地是帝王的一种特权,有专门的场所,将相大臣只能随从,否则便是“非礼”“僭越”。祭祀祖先,人人可为,但作为皇家,除了有专设的太庙及陵寝外,...
在古代,国家祭祀是一项有着众多人员参与的浩大“国家工程”,其内容和形式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并有一套完整的等级和管理制度。